乘法思维:解锁个人成长与财务分析的全新维度
2023-09-04 本文已影响0人
吴言不语零一二三
昨天我们分析了加法思维和减法思维在商业世界和时间管理中的运用,今天我们继续看看乘法思维。所谓乘法思维,就是强调了分工合作。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那是因为三个臭皮匠进行了分工合作,每个人只负责一部分,三个人的合力就能创造比他们个人独立工作更强的潜力。在《底层逻辑2》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贝壳找房的例子:
在房产中介行业,大部分公司是每个房产中介顾问独立作战。但是,在贝壳找房眼里,这种散兵游勇式的加法管理,是做不了大事的。为什么不试试乘法?所以贝壳有了销售万能公式:销售=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假设4个销售员分别负责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一共产生业绩400万元。如果负责流量的销售员因为采用了创造性的方法使得流量翻倍了,那总业绩会怎么样?总业绩会“乘”2,翻倍 。你看,这就是一种乘法思维,能够把销售这件事拆解成四部分,而每个人只做其中一小部分的难度会远远小于一个人把四部分全包,往往会顾此失彼,疲于应付,而不能对所管辖领域进行创新突破,我想这就是贝壳找房能够在房产中介机构中独占鳌头的原因。乘法思维就像一把庖丁解牛的利器,帮助我们拆解任务,各个击破。在个人成长这个领域,你同样可以运用乘法思维,这里我想到一个公式:成长值=输入量*输出量*改变量。三者均衡发展,你的成长最快。如果你大量输入,但是输出和实践很少,成长值依然不高,会陷入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困境。如果你稍微改观一些,输入量可以少一些,但是输出量增多,大家可以简单计算一下,假如我们把时间分成十份,9份时间用来输入,1份用来输出,那么成长值就是9×1=9。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个比例调整为8份时间用来输入,2份时间用来输出,那么成长值就是8×2=16,如果是7×3=21,这么看来,应该是一半一半的分配,成长值最高了。简单来讲是这样,目前我已经把这个比例从9:1调整到8:2到7:3之间,不过,以目前我的阶段,输入还是应该大于输出,这样才能有持续的思想源泉。这里面我还没有提高改变量,改变就是实际行动,没有改变,看再多的书都是零,写再多的文章都是自我陶醉,所以,哪怕是0.1的改变都有价值,正如我在多年前看到一篇时间管理的文章之后开启的时间管理之路,从而有了如今能够在工作、家庭、学习提升上面的平衡与持续精进。乘法思维,在财务领域也有应用,就是杜邦分析法,即:
运用乘法法则把一个宏观的大问题拆成三个可操作性很强的微观的小问题,然后逐个击破 。在财务分析上,净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ROE)是非常关键的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ROE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净资产。ROE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度量了投资者真正应该关心的事情:每投入一块钱,一年能赚取多少利润。高ROE意味着公司具有较高的利润率,能够更好地利用股东的资金创造收益。但是这个公司如何要落到实处呢,《底层逻辑2》也教我们用乘法思维进行拆解,分成了如下三部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4302572/6ba0762a290cf2bf.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