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4,看对眼即可
请你给我介绍男朋友吧!
你对未来另一半有何要求?没有要求,看对眼即可。
早上又听到了这样的对话。
诶!
身在高校,单身的女同事极其多,很大一部分人是期待能够遇到对的人,携手共度未来生活,以积极地心态参加各类相亲活动,结果总是铩羽而归。
在我结婚之前,经常和三位单身小姐姐聚会。那时候,我总觉得四个人很像低配版《欲望都市》四大女主角,在工作之余聚在餐厅或者咖啡馆,畅聊不限于个人感情的生活、工作各方面话题。暂时将我们四个人分别以H、L、S、Y小姐代替。
H小姐和Y小姐嘴上说自己现在只想忙事业,不考虑婚姻问题,但是有总爱和我们分享韩剧中那些的片段,以及她对另一半的期待——才华出众,让她崇拜。
大方面,我对她这个观点持坚决认同的态度。在我看来,“互相崇拜”比“性格互补”,对于婚姻而言是更为重要、更有力量的基础,因为这甚至还涉及到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开创属于两个人的美好未来。小方面,我对她这种描述持怀疑的态度。“出众”是一个很抽象的形容词。“众”要达到什么样的数量级别,才能作为评价体系中的标准基数?也就是“才华”的参照物是什么?这涉及到和谁比较的问题。
之前有项社会调查,一位社会人类学家通过对大量以韩剧为代表的言情电视剧做文本分析,证明了学术界对此类电视剧社会效应的预设——存在于电视剧中的完美男主角,对女性观众的择偶观有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调查同样表明,以“身高180,颜值在线,才华在线”作为寻找另一半硬件标准的女性,大部分都是在少年、青年时代看过数量可观言情小说的人。潜移默化,在无意识中,她们已经自动为理想情人做了期待列表,而这些列表内容来源并非来自实践,而是充满浪漫主义的言情小说。
真实存在的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将活生生的人与修饰后的角色对比,很不公平。
在这里,要表明,同样身为女性的我,并不是认同,女性就应该成为被所谓的“时间不在青春易逝”、社会默认规则安排的附属人,女性同样需要有自己的性别觉醒与抉择权利。但是,正如之前所感“每个人的眼睛都是向上看”,也容易陷入“看见即我得”的迷思中。
女性本就在审美方面较男性更有天赋,同时也更有时间和精力去关照自身的衣着打扮,也正因为这些闲暇,女性成为了大众消费时代的目标群体——大量广告都是为女性量身定做,从告诉女性如何搭配穿衣、如何护肤美容,到如何打造舒适家居、如何提高审美,大部分的答案都是通过拥有某种物质,你就能成功实现这样那样的目标。于是,女性走在了时尚的最前端,拥有了超越社会现状的审美能力。也就开始要求站在身边的那个人有着符合自己审美的外貌。
但是中国男性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待,需要他们成为完善社会的栋梁,他们的才华都用于事业中,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事业,哪里来的资本去考虑外表?当然,H小姐说的是“才华出众”,并没有特别强调“颜值”。可是问题就在于,“才华出众”的男性,已经具备了将知识转化为资产的能力,也就具备了关注外表的时间,或者说已经超越了审美需求,比如高晓松。这样的男性,基本上已经处在了食物链顶端,不仅具有议价权,更是具有定价权。
以前不懂,现在才知道“看对眼即可”基本上就是最高级别的要求,两情相悦、互相欣赏,而这样的事情又只容易发生在年少时期,那个时候懵懂无知,心思单纯。随着年龄增长,越社会化,才越明白得先有靶子才能有射击。
但是就怕,随着时间流逝,增长的只有年龄,停滞的却是见识——见识不仅仅指看到这个世界有多宽阔,有多丰富,有多高远,更是指看见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处在怎么样的环境,知道自己在大环境中处在那种位置,更是要从一个批判者变成建造者——鸡蛋里挑骨头,谁都会,但是能够有能力有毅力,将骨头和鸡蛋合二为一改造成为符合自身需求的艺术品,才是最优秀的能力。不过,具有哲学思辨意味的择偶逻辑,很难出现在读书少的人群中,最易发生在读书多且社会化程度低的人群中,于是女博士成为了典型代表。
每个女生都想遇到完美的另一半,这没有错。可总发现完美的另一半,大部分都已经结婚了。也许会感叹自己发现得晚,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正因为结婚了,那个人才成为了“完美的另一半”——因为他遇见了一位有耐心有学识且能够重塑他的妻子。
另外,这几年交谈下来,L小姐的择偶要求从“身高180,颜值在线”,变到了“有颜值即可”,变到了“为人绅士”,变到了“只要还可以,我要去倒追”。确实,她一路在成长,一路在明确定位,甚至变得有点卑微。但是我很反对打折贩售自己——既然已经拖到了34岁,那么就应该心平气和的去面对,不然之前的挣扎是为了什么呢?现实一点,并不是意味着卑微到尘埃呀。
大概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