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种暴力沟通,你中了几条?
沟通中的暴力来自不尊重对方,通常有以下5种:
1、贴标签
看到孩子玩游戏,就说他不爱学习;孩子忘记收拾玩具,就说他“真是跟你爸一样懒”;孩子害怕奇怪的声音,就说他胆小;老公一时忘记你的嘱咐,就说他没心没肺......贴标签在生活中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语言暴力,在不知不觉中控制了我们沟通的氛围。
贴标签带来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这会给对方的内心造成冲突,从而引发痛苦。
樊登老师课堂上说了一个他们家儿子的例子。他说他老婆很烦他儿子哭,一哭就会很烦躁的骂孩子:“你就是爱哭,男孩子不准哭”!
事实上,当我们把爱哭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反而会强化了他的行为。哭只是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没有对错之分,心理学家甚至发现即使大人也应该时常哭一哭,来排解压力。孩子哭,肯定有他自己情绪上的压力,而我们不能容忍他哭,可能是因为我们小时候在哭这件事上受到过伤害,所以看到孩子哭就想发飙。
如果一味地贴标签,说他爱哭,反而让他认为自己就是只会用哭来表达情绪,但是妈妈并不喜欢我哭,我又不会其他的方式,孩子的内心就会有冲突,从而让孩子陷入痛苦。
2、忽视
忽视对方的感受,在沟通中也是很常见的暴力。樊登老师在这里提到了《被忽视的孩子》这本书里的一个例子。
场景是这样的,一个爸爸正带着孩子在沙滩上开心的玩,妈妈在一边看书。玩了一会时间到了,妈妈对孩子说:“走吧回家吧,爸爸没时间陪你了,他要去忙工作了。”然后就带着女儿回家了。
听完我们会觉得这个场景没什么不对啊,还觉得挺好的,爸爸带孩子玩,妈妈在一边看书,多和谐。事实上我们都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感受,这个时候妈妈只需要对孩子说一句:“和爸爸一起玩很开心对吗,你还没有玩够是吗?爸爸还有工作要做,下次再让他带你来玩。”这才叫做没有忽略她的感受。
那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爸爸有工作不能陪她,不行吗?不是不行,只是在转换的时候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孩子的感受,再去给她讲道理,这才是尊重她的感受,她才能更容易接受。
还有更多忽视的沟通案例,比方说有一种冷,叫作妈妈觉得你冷。孩子刚收拾好要出门呢,你说:“站住!给我把秋裤穿上!你懂什么?瞎得瑟!”
当然这些都比较好理解,但还有一种忽视,大家可能会不明白,叫溺爱。
比方说孩子闯祸了,踢球把人家玻璃砸碎了,他心里其实是很害怕的,知道自己闯祸了,回家肯定挨骂。结果溺爱型的家长直接把事儿摆平了,给人道歉赔不是,觉得孩子小不懂事,不忍心教育孩子,怕孩子有压力。回到家跟没事儿人似的,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也不和孩子讨论这件事。这也是一种忽视,孩子心里的害怕和担心的感受,被忽视了。所以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内心也会有一种缺失,长大了总觉得什么都满足不了自己,胃口越来越大,越来越放纵,没有边界感,她自己的感受被忽视惯了,所以她也不会去在乎别人的感受,越来越离谱就是这么来的。
3、威胁
我们在沟通中,没人喜欢被威胁。夫妻之间一旦感受到威胁,比方说你再不拖地我就不做饭了,你再不管孩子我也不管了,看谁比得过谁……一旦用威胁的方式,就会生气、吵架、报复,觉得自己很受伤,感觉自己不被爱,没价值。
我们还常常用威胁的方式管教孩子。你下次要是考试退步了,就一个月不准玩手机。你要是再不放下手机,我就给你没收,你再也别想碰手机。你要是再打人,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我们总是居高临下的用权威去控制孩子的行为,威胁孩子如果不做,就会怎样怎样。威胁会不断地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破坏信任、尊重的感觉,破坏亲子关系。还会降低孩子的人格,让对方没有价值感,即使你的目的是为她好,但是用威胁的方式,会让他即使做了正确的事,也没有正确的思维。
很多被威胁着长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她会很叛逆,甚至用离家出走、自杀来威胁父母,因为她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当发生冲突的时候,被逼的走投无路,唯一的办法就是拿她自己的生命当做筹码。她感受不到爱,她会觉得我做什么都会被忽视,做什么都不被尊重。
其他不尊重的沟通方式还有评判和攀比。
评判就是用自己的思维随便给对方下定义,而攀比也会很容易降低孩子的自尊,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尤其是有的家长,特别爱在聚会上夸谁家孩子多优秀,夸完还不忘对自己孩子加上一句:“你能不能也学着点?”我有一次就真的经历了这样的场景,当时真想上去抱抱那个孩子。在那个时刻,孩子的内心是很自卑也很无助的,并且这会让他更叛逆。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不管年龄大小,任何人的感受都是想通的。如果我们感受不到,可能是因为我们也是这么被忽视着长大的。
毕竟学校和老师从来没有教过表达感受这件事,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倡导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所以就造成了沟通中的很多冲突,以及我们内心的冲突,由此也就带来了很多很多的痛苦。
说完了沟通中的五种不尊重的表现,那么尊重到底是什么呢?尊重其实就是用他人的视角,来看待他所经历的一切。我们用对方的角度来关注对方此时此刻的状态是什么,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这就叫尊重。
不管他此刻做了什么我们理解不了的事,那都是从他的思维出发去做的,人跟人之间最大的区别不就是思维吗?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我们没必要就已经发生的事情去和他对抗,对抗只会引来反弹。所有沟通中的矛盾,都源于我们心中有这样一个想法:“如果你不是这样该多好!”我们总是带着这样的想法,企图去改造对方,所以对方不按我们的想法做,我们就会生气、发飙。
记得《亲密关系》这本书中就有一个观点,最能带来平静的两个字是“允许”,当我们抱着允许的态度去沟通,就能会很快走出情绪的对抗,转向去关注对方的状态和感受,找到共鸣,然后沟通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
除此之外,《掌控谈话》这本书还提到一种方法,叫作标记对方的情感。孩子在游乐场不想走,时间到了我们就先问她:“你还没玩够,是吗”;孩子抢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我们想教育她之前,先问她一句:“你也想玩那个,是吗”;孩子没考好,我们因为沮丧、失望,想要帮她分析原因,孩子却躲着不回答,我们可以先问她:“考试成绩退步了,你有点担心妈妈会批评你,是吗?”当我们对孩子表示了理解,站在尊重的角度去进行沟通,孩子才能敞开心和我们交流。
尊重就像空气,当它存在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它。但是没有它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窒息。当我们带着尊重去进行沟通,才能增进感情,体验到关系带来的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