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镜

2019-02-19  本文已影响0人  老的山羊

前些日子翻看藏品,看到这面半圆铜镜。这面铜镜叫“半镜”,半镜有故事: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傥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仍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闻者无不感叹。仍与德言、陈氏偕饮,令陈氏为诗,曰:“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遂与德言归江南,竟以终老。这个故事取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大意是:南朝陈将亡时,驸马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估计不能相保,因破铜镜各执其半,约于正月十五日售其破镜,俾取联系。陈亡,妻没入杨素家。及期,徐辗转依约至京,果访得售半镜者,夫妻卒得重聚。后来,大家就以"乐昌分镜"比喻夫妻分离。比如元孙季昌《端正好·四时怨别集杂剧名》:"受寂寞似越娘背灯,恨离别如乐昌分镜。"后再类比为“破镜重圆”,如,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十四卷:"妾有乐昌破镜之忧,汝兄被缧绁缠身之苦,为虏所掠。"明无名氏《霞笺记·得笺窥认》:"咫尺天涯有如千丈,相思帐由他主张,须道乐昌分镜合徐郎 。” 明瞿佑《剪灯新话·联芳楼记》:"一旦事迹彰闻,恩情间阻,则乐昌之镜,或恐从此而遂分。"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大抵女子殉夫,其故有二:……一则忍耻偷生,苟延一息,冀乐昌破镜,再得重圆,至望绝势穷,然后一死以明志,此生于情感者也。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小时记父母为聘一女,但不知其姓氏……颇疑其乐昌之镜离而复合,但无显证耳。"(大部分摘抄的)

这面镜子完整的状态应该是两个半面镜,现在只有一面半圆,上有字号广告“湖州李家真炼铜照子记”,是宋代的湖州镜,另一面上是否有铭文亦未可知。宋代的铜镜统称为“照子”,是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之祖名赵敬,为避讳谐音,北宋诏令全国讳“敬”之同音字“镜”为“照”,由此,宋镜均称“照子”。

铜镜在古代除了映照容貌之外,还有消灾辟邪、送礼赠物、进贡赏赐、感情信物,甚至作为药引之用途。直至西汉时期,已经大量应用为感情信物,如汉镜铭文“见日之光,长毋相忘”、“长毋相忘,长乐未央”、“君行卒,予心悲,就不见,侍前稀”……可证。目前看,齐家文化就有铜镜作为随葬品,后来墓葬发展到碎物祭,如四川三星堆遗址里的祭品,破碎铜镜也是正常随葬品。西汉开始有男女各执一半下葬的实例,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唐、宋,甚至清康熙年间还有。夫妻死亡有先后,一方死亡后,破镜分之,待另一方死去,凭着半镜为信物,在另一个世界相识相会,表达了夫妻生死不离,爱情永世长存的意念。至于陈驸马之破镜,除了感情依托外,还是茫茫人海中相互识别的信物。

遥想当年,陈驸马破铜镜时,应该用工具劈剁锯挫切割,仓促而就,破痕及边缘人工痕迹应该十分明显,一些出土的破镜边缘即如此。仔细观察现在这半幅镜子的直径截面,没有刀劈斧剁锯挫痕迹,没有切割的印记,只有很光滑的截面,应当就是原来铸就的两个半圆。看来北宋以降,店家有意随风俗铸就成这样的两个半圆镜子,成对出售,作为感情信物!后来随着辽金等不时侵蚀,时局不稳,边境变化莫测,兵荒马乱之际,逐渐加注了识别功能,并寓意着期许!冀盼着和平安定,永不分离……!从宋朝后期到现在近千年了,我收藏半镜也二十年了,另一面半圆镜依然尚未收到,这分明就是乐昌之镜不能够重圆嘛!

半镜 半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