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农村地区成为抢人大战的“牺牲品”
从去年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在各大城市打响,各地纷纷使出浑身解数,筑巢引凤,给户口、给房子、给待遇……推出许多极具吸引力的招人政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的人才短缺乃至人力资源的匮乏,正成为制约未来农村发展、影响乡村振兴的一个最大瓶颈。而“人”这一要素,正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关键的一环。城市开展“抢人大战”,农村不能只做旁观者。当前正是农村人才引进的最佳时间。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农村“双创”的发展机遇,改革提速的制度红利,都为农村人才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撑。
笔者对近三年毕业的200名农村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专业背景、就业现状、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得到以下结论。
一、农村地区难以吸引人才原因
(一)所学专业在农村地区难以得到发挥。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涉农专业不断萎缩,且农业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人数极少。在调查的200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工科类背景的有104人,经管类背景有65人,而涉农专业背景的只有31人,占比15.5%;在就业意愿方面,愿意在农村地区创业就业的有22人,仅占11.1%,大部分受访者表示,难以在农村地区实现对口就业。此外“担心得不到朋友、家人的认同”占33%,究其原因,在教育的价值取向方面,一直在迎合城镇化、工业化的需要,主要为城市、非农产业培养和输送人才,为个体离开农村、农业提供激励和服务。就教育内容来讲,教育传授的主要是与升学考试、非农就业、城市生活有关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很少有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有关的内容。长期以来“跳农门”的教育观一直支配着教育行为,而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是“跳农门”的教育观赖以形成和固化的社会经济基础。此外,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育的“离农”倾向。
(二)农村地区缺乏自身发展所需环境。在受访者中,认为“看不到在农村地区发展前景”、“农村地理位置偏”、“工作环境差”的分别占到问卷的27%、23%、19 %,合计接近70%。这一结果显示在是否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原因中,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起了重要作用。此外“自己的专业得不到发挥”、“农村地区起点低、机会少”,分别占回收问卷总数的27%、26%,合计超过50%。
(三)与大城市相比农村地区收入待遇相差悬殊。
在影响其就业地点的首要因素中,有105位受访者选择了福利待遇,占52.5%。其原因为农村地区受制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无论是硬件设施、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方面都与大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加之今年来大城市为吸引人才落地,在人才落户、购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这使得大城市对农村地区产生了巨大的人才“虹吸效应”,使得农村地区更加难以吸纳人才。
二、农村地区留住人才对策。
(一)要用感情召唤人。问卷调查显示在众多“什么原因会促使你到农村发展”的因素中“熟悉的朋友”、“熟悉的土地”、“自己的家人和亲属”等三项内容,分别占回收问卷总数的91%、68%、64%。选择这三项的高度一致性也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难以割舍的亲情和乡情将成为农村地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砝码。在这方面,农村具有比城市更强的归属感和亲近感,很多农村大学生、退伍军人、退休干部等,他们对故土怀有很深厚的情感,都有造福百姓、回报家乡的愿望和追求。如果把“乡情牌”“乡愁牌”打好了,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渠道畅通了,对乡村振兴大有促进作用。
(二)要用环境吸引人。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发展的软环境。与城市硬件环境相比,农村其实普遍居于劣势,而农村地区广阔的发展空间则是农村地区吸引人才的优势,尤其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成为人才实现自我发展的蓝海。因此需重点优化基层人才成长环境,创新引才留才方式,增强基层人才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用事业留住人才。
(三)要用教育培育人。在“抢人”的同时,也要重视“育人”,培育本土的人才。一方面,外来人才的引进需要一个过程,人才振兴主要还是要立足当地的人力资源,要培养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文化水平,他们是振兴乡村的主力军;另外,这也是吸引外来人才的重要“砝码”。很多时候,基层常常会面临因为人才短缺造成人才更加短缺的窘境,人力资源的匮乏既是问题本身,也是产生问题的原因。同时也要关注教育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克服“离农”倾向,倡导和推进为农、爱农、知农教育,逐步补齐曾经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