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背诵来学英语是行不通的
我智力开发比较迟,八岁才上学,所以智商不高。九岁那一年,我看港剧,看到剧中人物仰天长叹,大声呼喊:“我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啊?”当然,台词是用粤语说的。我清楚地听明白了粤语发音的“世界”两个字,却不懂世界是什么意思。此后,我一连好多天都在港剧中听到“世界”两个字,却始终不明白它的意思。
但是,我一直在猜测“世界”的意思,直到我母亲给我讲解。
有一天,我母亲用自行车载我去姑妈的家里,路上,我突然想起“世界”,脑海中回响起那句粤语台词:“我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啊?”我就问正在骑车的母亲:“妈妈,世界是什么东西?”
妈妈说:“世界就是地球……我们生活的地方,所有人生活的地方。”
妈妈怕我听不懂,又补充了后面半句话。
我听了妈妈的解释后,豁然开朗,哦!原来,世界就是地球。
我在课本上学过地球,却没有学过世界。经过妈妈这么一解释,世界这个词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中了,当我再次听到粤语的“世界”二字时,我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
多年之后,我努力学习英语,学了好几年,却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懂英语新闻,后来,读到了漏屋的《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了解到了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是可理解的听力输入,这是掌握语言交流的充分条件。
何为可理解的听力输入呢?简单来说,就是能听懂。能知道声音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比如听到”世界”两个字,就能知道世界指的是什么。
其实,可理解性听力输入是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来的理论,书中对他的理论作了详细的论述:i代表当下的听力水平,1代表稍有难度听力内容,而这个稍有难度的听力内容怎么样去量化,书中却没有说。但是我个人觉得,1的内容是应该占整体听力内容的20%以内,也就是说,有20%以内的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有难度的,其余80%都是能听懂的,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进步。
在可理解听力输入的过程中,首先离不开的,是对语言的声音的辨析(辨音),这是头等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即使不知道“世界”上什么意思,但是我们能听出来“世界”两个字的发音,能听得清清楚楚,并且能在口中说出这个声音,没有对语音的辨析,就不可能有语言的习得。
“辨音”是个通俗的讲法,学术上称之为“音素意识”,即一种能听出和处理单词中每一个音的能力(单词中的每一个音称作phoneme音素,对这些音的意识就是音素意识)
“音素意识”主要用于解码和加工所听到的语音,包括音素识别,首尾音混合,音素混合、删除、分割、添加、替换,最终目的是协助读者识别和理解单词。
科学研究表明,对于语言,婴儿刚开始时是“来者不拒”的,任何声音(不论是否是自己周边环境里人们用来交流的语音)都可以识别,没有倾向性。
紧接着,婴儿语言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就是试图从听到的所有声音中辨别出来并掌握属于自己母语的那部分声音。
在这个关键期内,婴儿主要做了两件事——
1、婴儿倾听听大人说话(listens intentively)
2、婴儿在不断地对吸收到的语音数据进行统计(takes statistics)
这种语音数据吸收多了,就逐步地改变了婴儿的大脑,使其产生对母语语音的特定的辨别、记忆、统计系统。也就是说,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其语音特征是从婴儿期开始就不断地得以强化的。这也为了后来系统学习汉语打下了坚实的“辨音”基础。
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由于大脑里没有英语的“辨音”系统,所以刚开始学习英语时举步维艰,这时最重要的,是让建立他们的英语的音素意识,即使他们能辩认英语的语音。
其实,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要想有所成就,都要进行语音的辨认。
有一次,我在老家用普通话跟我那三岁半的小侄女说:“我下午要回广州了!”她立刻也用普通话问我:“下午是什么意思啊?”她的提问有些出乎我意料,但是却又是情理之中。她应该从来没有听过“下午”这个词,当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她却能将“下午”这个词复述出来,说明她对于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是十分熟悉的。
对于儿童来说,对语言的语音系统的熟悉是下意识的,要通过大量的可理解听力输入的,是建立在i +1的正循环的基础之上的。我侄女母语本是客家话,但是通过看央视的动画片学会了普通话,以致他能辨析出普通话的语音系统, 当听到“我下午要回广州”这句话时,她首先是知道了大意(我要回广州),对于不理解的“1”的部分(下午),她能进行语音的辨析,能复述出这个她并不理解的词。
其次,对于1的部分,离不开猜测,这是i +1另一重要的因素。书中所说的一个观点我十分认同,就是一个人学习一门语言,不是学一句就会一句的,而是要对语言进行立体的网状结构的掌握之下,对语言局部进行猜测和确认,并进行还原的过程。归初我听到“世界”这个词时,我就在进行着猜测。相信我的侄女在听到“下午”这个词时,她也会进行着适当的猜测和确认。
这个过程,就像过去洗胶卷相片的过程一样,不是局部先清晰、其他部分接着清晰,而是整体慢慢呈现清晰的状态,直到完全清晰,这个过程离不开语音的辨析和语义猜测的不断加强,这也正是i+1要达到良好效果必须要注意的两个方面。
让孩子通过背诵学习英语是不可取的。背诵很多英语句子和文章,貌似会说很多英语,但是这种“局部清晰”的方法,违背了语言的规律。因为在背诵成句时,只能背诵句子本身,而没有办法获得与句子使用相关的其他信息,所以根本没有办法知道这个句子如何使用及在什么时候使用。背好的句子,除了在碰到同样的情况下能使用和有时表演一下外,对语言能力的增长并不起作用。
我当年学习李阳疯狂英语的时候,背了很多句子和文章,那时认为自己的英语很好,其实是假象,因为我只会背诵,却不会运用,也听不懂。当反复背诵的单词在其他地方听到的时候,我仍然听不懂,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好几次都听到艾微尔的一首歌曲,出现了一个单词sincere,我听得清清楚楚,觉得十分熟悉,却又想不起来是什么单词。后来一查歌词,哦!原来是这个!我已经熟悉得不得了,背了不知多少遍, 但是我在歌曲中听到了,还是听不出来。
现在也有人提倡用学唱英语歌曲来学习英语,也是一个噱头,大错特错!我也学唱了不少英语歌曲,如果说英语歌曲对学英语有什么好处的话,一是歌曲增加了词汇量,二是发音得到锻炼。当一首英语歌曲能脱口而出的时候,除非我们本来就是英语高手,不然我们再也不会意识到我们唱的是什么,我们只是机械地重复发声而已,难以建立声音和图像之间的联系。不信大家可以试试。
所以,学习英语不要去刻意地背诵,而是要从i +1入手,建立学习者脑海中对于声音信息对应意义的处理结构,再通过猜测和确认还原“1”的部分。
这个过程自然而然,却又十分奇妙。对于处于语言黄金时期的孩子来说,语音的辨析对于他们来说相对容易,而语义的猜测能力又是他们的强项,所以,学习英语的最好方法,就是对他们进行i +1的训练,如何做好可理解性输入,直接关系到孩子学习英语的成效。
说到i+1,我想到自己最近练习英语听力的真实体验。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我用手机广播听2016年的美国总统电视辩论,当时民主党的一个候选人A攻击特朗普,有一个词我听来听去都不懂,他们的对话的中文意思大概如下(***代表听不懂的词)
A:特朗普的心中有他自己的一个***,这个***有金正恩、卡扎菲、萨达姆和普京
特朗普:拜托!(come on!)
我将这个单词反反复复听了几遍,已经知道了它的发音,但是不知道它的意思。于是我就开启了猜测的模式。怎么猜,根据对话的情景来猜:
一.这个词跟国家领导人有关,而且跟四个国家领导人有关。
二.这个词所代表的国家领导人肯定是正面的,因为A所举的例子都是负面的,目的是为了攻击特朗普跟这四个人搞好私人关系,违背美国的价值观。
三.特朗普立刻否认,表示这个词所代表的国家领导人是他十分熟悉的,那应该是美国的前总统无疑了。
这样一来我立刻就猜明白了,这个词就是美国的总统山, Rushmore(拉什莫尔)!我百度了一下,了解到这个总统山上有四座高达60英尺的美国前总统头像,从左到右依次分别为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西奥多·罗斯福和亚伯拉罕·林肯。政治对手A却利用这个神圣的总统山来攻击特朗普,无中生有,不得不让人感叹,这样的政治毁谤确实够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