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精舍叢書.中庸勝唱研讀錄》-7

2017-02-05  本文已影响0人  李自申

现在我们開始学习“中庸胜唱.序”。此序為徐剑秋,南懷瑾師兄所写。

序曰:孔氏之学,該于六經,而子思獨傳《中庸》。汉儒稽文,程朱言理,皆欲探微言,抉大義,以承圣统。而至道叆靅,门户各標,彼唱此非,莫衷一是。遂使後之学者,迷其徑趨,望洋興叹嘆,不亦大可哀乎!

“序曰”,就是序文上說,“孔子之学,該于六經”,孔子的學問,儒家的學说,都包括在“六經”里頭了,“六經”就是《诗經》,《書經》,《易經》,《禮记》,《春秋》,《樂经》,其中《樂經》失传了,《樂經》是以音乐来教人的。我们现在有的不良音乐,卡拉ok,那些不仅教不到人,反而引人到邪路上了。过去的《樂經》是用音乐来教人的,那个教化的作用非常奥妙,可惜《樂經》失傳了,没得了。孔子儒家的學問精義,都在“六經”裏頭。

“而子思獨傳中庸”,可是子思却獨傳授了《中庸》;子思叫孔伋,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弟子,他所著的《中庸》,原本包括在《禮记》裏頭,《大學》,《中庸》都是其中的篇章。子思為什么獨傳《中庸》呢?因为“中庸”是孔門心法的一篇,就是我们如何明心见性,就是心法。因为一切學問都根之於心,儒家的《四庫全書》,佛教的三藏十二部,都源出於一心,根本上講的都還是一個心。

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中開篇就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句是参错了,没全对,有偏差,在后面袁先生對此進行了批判,我们就先不说了。

朱熹又说:此篇乃孔门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这篇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作为孔門的弟子,后来傳授到了孟子,(历史上,子思和孟子的年龄相差很大,孟子孟子并没有跟子思學習過,孟子是以子思的思想為師,繼承并發扬之。)

“其書始言一理,中散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此书一开始就講“理”-義理,就是理學家这个“理”中间就“散為万事”,演绎為萬事萬物,最後又落在一个“理”上。这裏,其书始于一理,说得不完全對,因為《中庸》一开篇就講“天命之為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講心,性。就是心性,先把根本講清楚,然後中間就说了,大禹的孝哦,尧,舜的如何哦,颜回,曾子哦,桀,紂哦,等等,还有天时地利人和这些,講了好多,所有东西给你舉出来,“中散為萬事,演绎為萬事萬物。“末復合为一理”,最後又合攏来,還是说心,这個“理”其实他還是说的心,只是深度不够,還是不彻底。

所以“中庸”原文结束時說道“無聲無臭”,至矣,啥子是“無聲無臭”?“無聲無臭”就是“诸法空相,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心經》上说的唦,還是说的一個心,这便是中庸的最高境界。

所以,一部《中庸》先是從心说起,然後演绎到萬事萬物,最后還是歸結到心,“無聲無臭,至矣”。

懂得此理,才能學好《中庸》,不然是模糊的,这點要记住。

这裏我们要感谢朱熹先生,我们的老前辈,他们總結得好,只是有一點偏差之處,但要学习他们好的东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