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读《清单人生》
如果,一个人长长的一生,需要靠一张张的清单事先来规划,小到几点钟用餐,大到找工作、买房子,一切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也许不容易出岔错,但却少了很多惊喜。犹如一潭沉闷的死水,掀不起一点涟漪,这样的生活,你会喜欢吗?
《清单人生》这部小说,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年已63岁、名叫布里特·玛丽的老妇人,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生故事。
该书的作者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也许你不一定听过他的名字,但倘若提及《一个叫欧维的男人》,我想恐怕少有不知道的。
作者笔下的这两位老人有个共性,都拥有表面执拗不近人情,实则善良可爱的个性。而他们的故事,同样既风趣又催泪,人物形象立体鲜明,令人久久难忘。
故事的主人公玛丽,在进入老年的时光里,没有嘘寒问暖的孩子环绕,忽然失去了丈夫的陪伴,当然更没有工作。
为了不至于自己因突然死去而无人问津,乃至尸体发臭(很古怪的念头不是),她加入了找工作的大军。
当然,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工作并不好找。但拗不过玛丽的软磨硬泡,劳动就业中心的女孩还是给了她一份为期仅三周、且薪水很低的工作:去一个名叫博格的边远小镇,管理一家即将倒闭的娱乐中心。
虽然女孩好心地劝诫,或许工作报酬还不及失业保险金来的多。玛丽还是毫不犹豫地出发了。
然而,博格似乎并不欢迎玛丽的到来。刚到达目的地,车子就不识趣地爆炸了,而她,更是被飞来的足球砸晕了。
这个新地方给玛丽的印象简直太糟了:居民粗鲁无礼又不思上进,小孩浑身脏兮兮的,缺乏教养。同样,在博格人的眼中,玛丽的拘泥古板也与这里格格不入。
但即便互相看不对眼,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的。
在相处了一段日子后,玛丽的善良、勤劳逐渐打动了镇上的人们。而这里的人也并非野蛮人,他们只是外冷内热而已。
镇上的居民们狂热地爱着足球运动。玛丽这个曾经非常讨厌足球的人,居然阴差阳错的成为了孩子们的足球教练。最终,他们彼此成就,都拥有了更美好的人生信念和生活目标。
非常走心的故事。玛丽的自我成长,让我不由得想到了人生的终极考问: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去博格之前她是谁?
在去博格之前,玛丽根本没有自己的人生标签。小时候,她曾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姐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也正因为姐姐光芒太盛,让平凡的她,成了那个被人忽视的背景。而她自己,也心甘情愿地愿做姐姐的影子。好在姐姐十分疼爱她,让她感到生命中还有温暖的一面。
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姐姐的性命。父母伤心欲绝,将一切都归咎到玛丽身上。从此以后,要么视她如无物,要么对她冷嘲热讽。
童年留下的创伤,也许要靠一辈子才能治愈。
长大后,她与肯特重逢。肯特在年少时曾追求过她,爱而不得后与别人结婚,并育有二子。当他回来后,两人顺理成章的走到了一起。
肯特给了她久违的温暖,她便心甘情愿的为家庭、为孩子奉献着自己,一晃四十多年,直到丈夫出轨。
去博格之前她要去哪里?
童年时的玛丽多么希望能取悦于父母,但父母的态度让她更为自卑。她唯有拼命的做家务,打扫卫生,才能获得内心片刻的安宁。
久而久之,她便清洁成癖。坚定地相信小苏打和菲克新(一种清洁剂的品牌)足以扫除一切污垢。
她患上了强迫症。刀子、叉子、勺子必须按照固定的格式摆放在抽屉里,喝咖啡必须要有咖啡垫,否则就像个野蛮人。
嫁给了肯特后,一开始,她也试图想要拥有一份工作,独立自主。在参加过几次面试未成功后,
身为企业家的丈夫这样讥笑道:“就这么点儿薪水?算了,还是我养你吧”。
于是,她便老老实实的做起了家庭主妇,不遗余力地为家庭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替丈夫照管他和前妻所生的两个孩子;经常在家里宴请丈夫的德国客户,因为这样可以合理避税;打理家务,将家布置得纤尘不染,等等。
她幼稚地以为:丈夫的梦想就是自己的梦想,丈夫的人生也就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她随身携带着大大小小的清单,每完成一样,就打个勾。因为清单实在太多,她还有管理所有清单的清单。她以为,只要按照清单生活,就能将人生安排得井井有条。犹如一列永不会出轨的列车,平安顺遂的行进在人生的大道上,无惊亦无喜。
然而,生活毫不留情地粉碎了她的梦想。当她接到陌生女人的来电,闻着丈夫那件散发着香水和披萨味的衬衣时,她恍然发现,生活乱套了,再也不能按照清单来进行了。
她的心碎成了一地,一刻钟也不想待在这个家里了。
去博格之后她又是谁?
一开始,她是个很孤独的人,孤独到将登门入室的老鼠当做朋友来对待。她会在盘子里细心地放好已拆除外包装的士力架,旁边还摆放好毛巾(给老鼠擦拭爪子用)。
对于这样一位清洁成癖的女人做出如此举动,我的第一反应有些惊愕。难道老鼠不是非常脏吗?可见,玛丽的内心实在是太寂寞了,她需要倾吐,需要有人倾听。老鼠,至少不会在食物吃完之前拂袖而去吧。
面对新环境,她不得不接受改变。在博格的日子里,她的人生中有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不得不像当地人一样面临着赊账的窘境(因为附近没有取款机);第一次学会组装宜家家具(之前都是丈夫的事);她甚至当上了孩子们的足球教练,尽管之前,她对足球是十分排斥和厌恶的……
慢慢的她发现,原来改变也并没有之前想象中的那么困难。跳出舒适区,也许会有一刹那的痛苦和不适,但唯有接受改变,你才能打开一片全新的天地,找到自己灵魂的归属。
也就是在这里,玛丽收获了爱和友谊。博格的居民尽管贫穷,但他们内心是富足的,他们永不言败的精神感染着玛丽。而她,也感受到了自己被需要的快乐,内心的坚冰正一点点的融化。她重新成为了年少时那个爱做梦的女孩。
去博格之后她又要去哪里?
到博格之后,在和一群酷爱足球的孩子们的交往中,玛丽“被教练”了。要说起玛丽之所以当足球教练的原因,颇有些无厘头。一来,是电视上正直播的足球赛,因为玛丽在场,孩子们喜欢的球队奇迹般地获得了胜利,被视作好运;二来,则因为在孩子们眼中,玛丽是镇上最闲的人。
虽然之前对足球一无所知,但因为被需要,玛丽的内心,还是莫名的感动。她第一时间向人请教相关知识,以期做好除了打扫卫生之外的工作。
帮小男孩理发,更让她体会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同时,腼腆的警察斯文向玛丽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这让玛丽重新意识到自己的美好。而此刻,浪子回头的肯特也上门来请求原谅,希望能接她回家。
我不由得猜想起结局,玛丽究竟会跟谁一起呢?无论跟谁,似乎都是个遗憾。
作者巴克曼给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却又是情理之中的结局。在玛丽和肯特的大力呼吁下,以及镇上居民们的不懈努力下,博格终于有了重建足球场的规划。
而玛丽,并没有选择为谁而停留。在孩子们的支持下,她带上了足够来回巴黎的汽油,一个人开车前往,只为了实现年少时的梦想。
倾听内心的声音,做更好的自己。
读罢此书,感慨良多。玛丽人生前半场的故事,是否感觉很熟悉呢?
其实,这何尝不是大部分人真实的生活写照。年少时,我们都曾怀揣梦想,拥有着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长大后,在日复一日的庸常岁月中,曾经的激情于不知不觉中消磨殆尽,却习惯于按部就班。
即使婚姻亮起了红灯,或者从事一份并不如意的工作,还是试图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我年纪大了,再也经不起折腾了”;“辞掉这份熟悉的工作,我还能做什么呢”?诸如此类的。
在舒适区待久了,就像那被温水慢煮的青蛙,一开始或许也有跳出去的念头,但终归还是被周遭环境所麻痹,以至于惊觉时却无能为力。
因为恐惧未知的世界,就像玛丽一样,只能依赖于清单生活。孰不知,心若没有了方向,再缜密的安排,也会有出现意外的时候。
所以,人生旅途,我们需要时时回顾,观照自己的内心: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其实,只要愿意改变,生命中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写到这里,不由得联想起自己。年少时,也曾有过绮丽的文学梦。为此,曾把有限的零花钱都花在了买书、租书上面,因为,书里那片广阔的天地,总让我心驰神往。
长大后,在日渐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不知不觉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即便有时间,也用来刷剧、泡网,偶尔惊醒时,也会为自己的浑浑噩噩而懊恼,但终归是耽溺其中无法自拔。
直到几年前,偶然间接触到了“有书共读”,跟随着拆书达人每周共读一本书,重新找回了年少时的快乐。
在爱上阅读的同时,也结交了一大批书友,看着那些比我更优秀的人比我更努力,我的内心也如小太阳般充满了能量,于是重拾日渐生疏的纸笔,在文字的世界里纵横驰骋。
这些年,通过不断的努力,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内心的充实与愉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我要去哪里。那一刻,我暗暗对自己发誓:我可以走得慢,但我从来不后退。
人生中至少要有一次,为了理想而奋力追逐。不求有结果,不求曾经拥有,只求在路上那种心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