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换个视角看历史。哲思

同样是严刑峻法,为什么诸葛亮留下美名而商鞅留下骂名?

2019-08-23  本文已影响6人  407ee58af508

诸葛亮能够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诸葛亮却做不到像商鞅那样“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这是他的性格弱点,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误点。少校打算举三个例子来对比二人。

第1个例子:诸葛亮的隆中对与商鞅的王天下

当刘备三顾茅庐邀诸葛亮出山,刘备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定性为:匡扶汉室时,

诸葛亮是这样说的”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请注意这句话,是先成霸业,再兴汉室)(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所以诸葛亮本身对自己的政治定性为创业之臣,他希望遇到刘备,并辅助刘备能够成就一番霸业。

但刘备将自己的政治抱负说为兴复汉室,诸葛亮并没有对此加以反驳或纠正。

同样的例子:

当秦孝公拜访商鞅时,商鞅问秦孝公,变法的目的是什么?秦孝公说是为了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商鞅就直接纠正了秦孝公的想法,变法的目的是为富国强兵,将来一统天下。

这是诸葛亮和商鞅在第一点上的不同。一个有所保留,一个毫不保留。

第2个例子:诸葛亮对法正的放纵和商鞅对太子的惩戒。

刘备得了益州,让法正外统成都防务,对内管理成都政务。法正此人瑕疵必报,对他曾经有仇的人,他都把他杀掉了。有人就把这些事告诉了诸葛亮,希望诸葛亮来管一下法正。而诸葛亮却说:“法正对主公刘备有大恩,不需要禁止他的这种行为”(资治通鉴汉纪59)

但资治通鉴中又明确记载诸葛亮是用法治管理蜀国的,而且用刑严峻。那他为什么对于法正的胡作非为又视而不见?双重标准?

法治的精髓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同样的例子:

秦国的商鞅在变法时,太子犯法,商鞅照样割掉了太子师傅的鼻子。真正维护了法统的威严。

这是诸葛亮与商鞅在第2点上的不同。一个人情执法,一个铁面无私。

第3个例子:刘备不顾实际情况,发动夷陵之战,诸葛亮没劝阻成功与商鞅力劝秦孝公杀人。

刘备登基做了皇帝后,倾全国之兵对吴国发动夷陵之战。而这个时候,蜀国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但刘备一为了夺回荆州,二为了替关羽报仇,不顾所有人反对悍然发动夷陵之战。

最后大败导致蜀国实力大损。这时诸葛亮说:“法孝直若在,则能治主上令不东行”(三国志法正庞统传)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两点内容:

1.对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诸葛亮劝阻了,但劝阻没成功

2.如果法正活着,就一定能够劝阻成功。

我们能说诸葛亮人微言轻吗?并不是这样的,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的话刘备死后也不会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

那诸葛亮的劝阻没有成功,就眼睁睁的看着刘备将国家拖入危险的境地(毕竟那个时候连吴抗曹是重点)。诸葛亮这样说能不能算是一个忠臣,纯臣?

同样的例子:

秦国商鞅在变法时,颁布法令不准私斗。可是为了争夺水源,眉县几个大家族发生了大的械斗。商鞅按照法令要将眉县几百人直接斩首。秦孝公是不同意的,但商鞅为了维护法律的威严,经过几天的劝说,终于说动了秦孝公。

最后几百颗人头落地,全国军民也都知道法治的厉害,于是全国军民振奋精神,这才造就出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秦铁军,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物质基础。

如果说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总结出来就4个字,明哲保身。他没有做到像商鞅一样,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可是千年之后,诸葛亮留下的是贤臣的美名而商鞅留下了酷吏的骂名,这是不是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