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和林森森一起学古诗》04

2022-07-03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葦書屋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茂春美术馆

森森解读:

原来,不经意间,这首学生时代读过的诗,在某一个时刻,竟会自然而然地迸出来。我为此感到特别的欣喜。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读诗品诗的过程,就是提取、重现、强化你对这个世界的感受,这个过程特别美妙,非沉醉其中难以言说。

我时常会读读诗,感受着诗歌之美,汉字之美,然后于日常琐事之外获得一种全然不同的内心体验,获得一种十分宁静的感觉。

在今天这个看似热热闹闹的世界里,孤独正在走进每一个人,有人享受之,有人厌恶之,全凭内心之决断。

然而,我们是需要诗的,因为我们向往远方。

我们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如你不知不觉间被诗潜移默化改变了,我想,这就是诗的最大用处吧。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具体到本诗来,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一下诗歌语言的魅力。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春夜洛城闻笛》,虽然算不上家喻户晓,但浅显易懂,流传也非常广,一看就知道这与故乡、乡愁有关。我们先看看诗的题目:春夜,一个春天的夜晚;洛城,就是洛阳。

诗的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所谓“谁家”,所谓“暗飞声”,是说既不知道是谁在吹笛,也不知道笛声到底是从哪里传来的。

接着我们看看“玉笛”“春风”“折柳”“故园”这些词汇,又极具画面感。这是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我常想,当我们谈乡愁时,乡愁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人说,乡愁是一种甜蜜的忧伤。“乡愁”这个词,或者说思乡这个主题,在诗中非常常见,不过在中国古代的诗学理论中不怎么提“乡愁”这两个字,一般只是说游子的思乡之情。

比如“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就是说,相隔万里,中间有那么长的路,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呢?这种思念就是乡愁。

古代交通不便,分别、离家都可能成为永别,所以特别能够激发人内心强烈的感受,不知道能不能回去,什么时候才能回去。于是,在历代诗人的不断歌咏下,故乡成了诗人心中一种寄托心灵的象征。

虽然今天人们可以利用各种便利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但还是免不了乡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乡愁的本质是对安全感的依恋,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存优势。

也许故乡的一切有着太多太多的缺点,但因为熟悉就不容易厌恶或恐惧。而陌生的地方即便再好,因为陌生本身就会激发天然的恐惧感,所以才会有“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这样的俗话。

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

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天宝初曾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其诗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对安史叛乱势力予以斥责,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与杜甫齐名,称“李杜”。有《李太白集》。(出自《大辞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