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晓书馆

读书(4)|《自下而上》:一切都是野蛮生长

2018-07-25  本文已影响36人  院长X大叔

买下这本书的时候,是冲着作者的大名去的。

马特·里德利 (Matt Ridley)博士,资深科普作家,呆过的地方包括《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时代》。他有部畅销书,叫做《理性乐观派》,蔡康永曾经推荐过。这本书显示了马特·里德利的野心,他企图对世间万物的演变做一个梳理。

1、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

一直以来,对于世界的解释都存在一种作者所称的“天钩”模式

出于对世界精妙的无比赞叹,我们很容易便会设想,如此奇迹,当然是有个神在设计。这个思维模式就是“自上而下”。

实际上,早在古希腊时期,伊壁鸠鲁就声称,一切都是自发现象,是“自下而上”的,根本无需神灵介入。

古罗马时期,就有一位名为卢克来修的诗人,将伊壁鸠鲁的思想在长诗《物性论》中复活。这些思想应用于动物界,就是达尔文主义。

但是,“自下而上”并不是在所有领域都那么容易理解。比如,卢克来修就无法解释人类的自由意志,于是只好借助“神祇”来打个补丁。很多唯物主义者,一谈到历史便栽了跟头,直到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生命、文化、还是国家、经济,无不是“自下而上”,自然演变的。

让我们以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2、性格的“自下而上”演变

关于孩子抚养,行为主义学派的华生有句名言:给我一打小孩,我可以培养出教师、警察……任何我想要的样子。

直到现在,从没有哪个家长会否认父母的教养对孩子的重要性。那么,如果孩子是可以通过教育来设计人生的话,不就是一种“自上而下”了么?

心理学家朱迪哈里斯用一本大部头《教养的迷思》击溃了这些想法。

她有力地指出,孩子的性格跟父母关系非常小。那么要怎么解释孩子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很像父母呢?当然是基因

那又怎么解释孩子与父母不像呢?环境对基因特性的选择

这个过程就是:首先,先天就出现了一些性格特质,然后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让某些特质变得越来越明显(用进废退)。瞧,跟进化论如出一撤。

这也让父母们很无奈,教养能做到的如此之少,似乎有种“宿命论”的感觉。也不要绝望,别忘了孩子与环境的互动同样是很重要的。因此,与采用什么所谓育儿方法相比,提供一个好的互动环境就非常重要了。

3、作者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我们当然都会将今天的成就归功于,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等于是在说“顶层设计”。

作者不这么看,他追踪到1978年的小岗村。

几位农民因为收成惨淡,一天晚上秘密开会商议怎么办。这时有人提议,各家保留各家的收成,按户划分集体土地。接下来,他们不再等待集体干活,而是天麻麻亮就出了门,天黑了才回家。

这个做法得到了认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推广开,而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这个意思是,改革也是从“下面”开始的。就算没有那位老人,终究会有其他老人来完成这个事情,但也改变不了是从下而上的事实。

对于作者的泛达尔文主义式的“演变论”,不知道你能同意多少?


推荐度:值得看看

【推荐度分四级:不读也罢,可以一读,值得看看,强烈推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