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及其中国大历史
提起黄仁宇,大家都会想起他的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而他的另一本书《中国大历史》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今天我们聊聊这本书。
一、何为中国大历史?
黄先生说他的大历史的英文写法是Maco-History,这还是他自创的新词。这个词来源于他的专业方向:经济学与经济史。他说,他从“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这个词想到了“Macro-History”这个新词。
在其看来,所谓“大历史”即是“用归纳法将史料高度浓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因此,其关注点也从琐碎的历史事件中转移到宏观的线条和历史特征上,注重的是对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结构框架。政权的更迭亦非黄仁宇关注的重点,他更关注的乃是历史中的若干因果关系,以及各个时代之间的相互影响。
对于历史人物,如王莽、王安石、张居正等,黄仁宇强调将人物与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且不放过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那些本来我们以为研究得很透的人物得以新面孔展现。作者的目的在于通过以上的调整,使得中国历史“和西欧史和美国史有了相互比较的幅度与层次”,以便于进一步研究。
二、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依着这样的思路,从作者的叙述中,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国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分为了三段:
第一段是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时期,从商周发端,到秦汉。
第二段是从隋唐到明清,从城市商业和边境贸易中产生了商业社会的种子,但这种子在官僚体系、自耕农经济和意识形态面前,只是发展出了服务于宫廷地主玩乐所需的奢侈品生产与商业。从宋元到明清,中间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变法,似有着搞“数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数目字管理的条件仍未具备,变法必然失败。
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来侵略与冲击,开始寻找强国的途径,从清末的洋务自强运动到维新变法、立宪改革,再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直到改革开放,这一波一波的革命终于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和“一个新的低层机构”。而“现在中国当前的任务,则是在高层机构和低层机构间敷设有制度性的联系才能从上至下,能够以经济及法治的方法管理,脱离官僚政治的垄断。
三、历史的三条线索
第一,黄土地带是中国历史的源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针对这一点,作者提到了千百年来,中国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而黄土地带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源头。同时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更影响到中央集权的产生,因为当上层建筑不适用于经济基础时,适合时下发展的上层建筑便会呼之欲出。还有,黄土地区的气候使得农业问题的产生,而解决问题需要强有力的中央体系。这一切都体现了黄土地区作为客观条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第二,儒家的思想对历史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央集权都颇有影响。首先,作者认为亚圣孟子的观念更为成熟,对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更有帮助。孟子的观念作为客观条件对秦的发展巩固很有帮助,他认为君主是必要的,等级是要有的。而后,汉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时也沿袭了严酷的刑法来维持人民秩序,所以汉的政治文明是多种思想的结合体。南宋时期程朱理学又将儒学发展为一种终极真理。总的来说,儒学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风向标,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三,就是中央集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黄仁宇称之为“间架性的设计”。这种设计在秦汉以后为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其立足基础是遍布全国的均匀的农村组织,上端是同样结构均匀的有纪律的官僚组织,这样使中国的朝代以一种权力的架构放在一个大规模的社会基础之上,难以在短时期内用和平方式改造,它在明清时期丧失了其扩展性和开发性,走向内敛和非竞争性,也是中国在近代走向落后和遭受屈辱的历史根源。
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