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木上老师分享课有感
今天群主一柳给大伙发了个大大的福利包,请了平台常上榜小说故事前三甲的木上老师给大伙分享写作经验。这消息,于我一个写文小白来说,真是难得的喜讯,虽然我不写小说,因为根本不会写,但学习我还是积极的。
按照事前群主的通知约定,我在遛了可乐后,便上楼来,果真是搬来小板凳端坐起来,打开手机在交流群里蹲候着老师们的出现。时至晚八点,大神如期而至,语音加文字的跟大伙侃侃道来。我听得也算认真,还不时用笔记录点什么。
老师从如何理解写文章前的明确意向与规划、设定意象的概念和作用着手开讲,结合理论知识点还举了多个案例故事给大家一步步展开。中间还讲述了写作灵感的来源拓展,讲了关于写作(多指小说)前对意象相关事件大纲的规划,包括为衬托主线有意安排的分支与其存在的设计目的。当具备了主旨意向,找到了合适的承载意象,规划好(情节脉络)大纲,余下的事便是用一种利于作者书写表达的结构方式来创作,去完成一篇美文。
最后,木上老师还着重补充了写文提拉高度的隐喻技术。为此,老师还有意分享了他现在还记忆深刻的一则儿时小学教师同他解析的大叔与花朵的文章故事。当老师得知故事中的花朵便是大叔女儿的隐喻后,再读故事俨然已是另一种全新的体验了,再看花朵便不是花朵,虽然字里行间在故事文中未有一丝一毫对大叔女儿的描写,可读者心灵已于作者相通,只需意会,不用言传了。
我听了老师的此处分享,也忽然有些被文字的美所感动,真为那些优秀的创作者的表达能力折服到。怎么可以做到用那相同的文字与故事,只需不同的心境或指引便叫人读出那么多不同的情绪来?
之前是有听过那句关于魔法世界里哈里波特的话,说什么 “一千个人心中便住着一千个哈里波特”的说法,这下我是完全信服了。因为每个人的感受都是各有特质与差异性的,不同才是常态。
也许就是这种美的力量吸引着无数文字创作者,她是创作者们不懈努力的动力源泉,是创作者们真正要追求的境界。
而文字是人们的一种感受表达工具,是很常见的沟通方式。既然是工具,那在不同的人们手中使用,其得到的结果或效率有着千差万别的存在也不足为奇了。另为关键的事是,因阅读者自身的不同,相同的文字又可以读出尽相不同的情感。
啊,文字真是如此的美妙!我以前只想着书写便是记录,竟然都没在意这些。
老师分享道,阅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增加知识与找寻个人写作灵感的方式,但有时也难免会遇见困扰。比如,人在挑选书的同时,书本身其实也在找寻适合的人。针对一些让你看起来很生涩或感难消化的书籍时,大概率可以暂时放弃掉。因为那种感觉的产生,很可能是读者对作者相关的环境、年代或生活背景等诸多方面还不够了解。
换句简单的话说,便是读者当时的积累或沉淀不足,至少不足以支撑起理解作者的意向。只是为读文字而读书,没有深入与理解背后的情感寄托,那样看文章便会感觉枯燥与无味,更不用说想汲取多少知识或营养了。建议还是要读些与个人吸收能力相匹配的书籍为好,先浅及深,要慢慢积蓄。
近约一小时的写作技能干货分享,很快便到了尾声,我听了还意犹未尽的。在问答环节我还向木上老师提了问题,请教老师我怎么就不会编故事?老师都耐心回话,说小说故事其实都是有“套路”的,建议我多看看别人的故事。看多了,便自然明白其中的公式了。这个倒是一语道破的真相,因为我平日里看故事很少,特别是中长篇那种,大部头更不要提了,没有耐心读。至今只会偏于读散文或一两万字的小说,再稍长的便是人物传记类的会爱读一些。
为此,看来后续我要坚持写文章的话,还是要有意去找些适合自己的书籍来持续补给养分才是首要,不然,没有输入哪有合格的输出?
听完木上老师的这次分享,于我这个对写作一无所知的人而言,也算是有些启蒙性质的了。虽然,记得在几个月前群主有组织过冯老师的写作分享,但那次老师是多侧重在写作素材收集与灵感的挖掘方面的技巧,都是各有千秋的高手。
听一柳说,今年她会在群里每个月组织一些大伽级别的优秀创作者给大伙来讲授关于写作的话题,真是不错的热心策划。我相信在这个充满学习氛围的虚拟团队中,加以时日,持续下去,每个人都会品味到丰收的喜悦。
现在回想起来,二百多天前那一次与一柳的网络偶遇真是奇迹,是一次不错的美丽邂逅。因为有一柳,才有今天的一柳群,才遇见今天的那么多优秀的伙伴们,写到这,我的脑海已不自主地又浮现出一柳打动我的金句来——“一个人也许能走的更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
在简书日更刚过二百天有余,前阵子因事还犹豫着要不要搁浅一旁去,这下子,刚受了里程性徽章,又听了老师们的真情分享与鼓励,我似乎又感满血回归征途,重拾利器,与心中的那个惰性小我再战它个五百回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