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重新定义金融和商业
这是之前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应朋友的建议将他们进行一次迁移。有的时候温故知新,愿我们离开离开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成为终身学习者。
——————————————————————————————————————
上周说到增长黑客的思维逻辑和互联网+金融的产业变局(《拆解万亿“互联网金融”的增长烦恼》),这周我们来分享几个在商业实景中非常贴合逻辑的案例。
1/康奈尔科技园项目
前几年,纽约想打造一个“硅谷”式的科技园区,经过对大学的招标,最终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中标,就是现在的康纳尔科技园项目(CornellTech)。既然是科技园,总要塑造绿色环保的形象,因此在科技园的规划中决定大量修建太阳能发电装置,当然这种事情最终会由康奈尔大学交由一家美国的工程承包商来建设,而很多关键的设备由承包商向中国供应商进行采购。
这笔交易存在一个很长的供应链逻辑,也存在许多金融的需求。承包商和供应商签订合同后,会向后者支付一笔定金,但是供应商大部分的生产成本仍需要供应商向银行贷款获得。由于这些供应商在国内都是小企业,利率通常不低于10%。等到供应商向美国的承包商交货时,承包商需要付给前者全款,但它从康奈尔大学那里也只能获得部分预付款,余款仍然需要向美国的银行贷款,具体到这笔交易,当时是12%的利率。这些供应链金融的成本层层累加,最终都会转嫁到合同款项上,由康奈尔大学最后买单。
康奈尔大学也发现这些成本,然后康奈尔大学就想,它的信用非常好,在美国贷款利率只有4.9%,能否用他的信用来贷款呢? 以它的信用给承包商甚至是供应商贷款,这样就能节省很大一笔成本。银行说当然可以,不过必须由大学作为信用主体来贷款,然后把钱交给工程公司以及供应商。
但是这样有许多新问题。一个是钱都在工程完成前付清了,工程一旦验收不合格扯皮会非常麻烦,一般美国公司不这么做。另外,以传统的方式,银行通常也不愿意那么做,因为需要控制贷款资金使用,而这显然是件麻烦的事情。康奈尔大学的贷款,从银行给到承包商必须要付给供应商,付给供应商还需使他用于生产,整个流程都要防止承包商和供应商挪用,这样最终交易才能顺利完成。这笔交易的供应链链条太长,即使银行有上下游合同,也有心无力,无法控制贷款的最终使用,因此在传统的逻辑里面,风险是不可控的。
现在利用区块链技术,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区块链首先可以将各方合同管理起来,经过授权,银行可以看到上下游各方签署的全部合同,知道某家中国太阳能公司生产的太阳能板最终的买家是康奈尔大学。知道交易的资金走向,银行就敢给各方进行贷款。其次,区块链可以记录各项合同的情况跟踪合同的执行。当一项服务完成之后,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区块,表示进入下一阶段,所有区块全在一条链上。这样银行贷款的资金就可以在合同需要支付的时候,进行划拨,给到相应的各方。并且这笔资金还仅能用于专门的用途,比如向相关方支付款项,这样就不会出现挪用贷款资金和拖欠款项的问题。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特性,使得原本互相独立、上下游不同主体之间签署的合同能够得到约定执行,就保障交易的达成,各方成本的降低以及银行面临风险的可控。最终,硅谷的一家区块链服务公司就帮助上述项目中的各方实现融资。
今天许多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在更广泛的维度去探索金融科技的运用,康奈尔科技园项目也基本诠释了金融科技应用价值。即使有金融需求有市场,有主体信用也有供应链的逻辑,但是缺乏关键的信用技术,市场上很多项目无法落地,金融需求也很难得到满足。所幸,因为技术,金融得以重塑。
2/金风科技
这是一个技术重塑商业模式转变的典型案例。
金风科技是中国最大的风电公司,目前它的风能发电机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前三的位置。过去,金风科技的商业模式是以生产设备销售设备为主,虽然也有自主的技术研发能力,但还是一家典型的制造业公司(仅从目前的收入构成上也是)。金风公司也面临中国制造业企业都会遇见的问题,就是市占率和销售收入都还可以,但是利润不高。这个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只参与制造环节,其他的诸多环节的收益无法获取,微笑曲线的效应明显。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金风科技逐步认识数据的重要性,也将风电设备的售后服务重视起来。他们在生产的风电设备上装上传感器,利用互联网收集各项数据(地点、发电量、气候环境、运行情况等),进行大数据分析。这样他们不光全面了解全球风能分布和利用情况,利于市场推广;还能详细了解每台设备运营的细节情况,帮助他们更好的研发和售后维护。
风电设备是需要一定的运营维护的,特别是风电的叶片。叶片工作在高空,环境十分恶劣,空气中各种介质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侵蚀着叶片, 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以各种恶劣天气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对风机产生损耗,发生故障,造成损失,严重时甚至叶片还会掉下来。
过去传统的做法,发生事故时停机维护,然后定期保养更换。但这一做法存在问题,每次故障都要出动人力物力检修,但实际情况是其中95%的故障不需要维修,仅仅简单调试就好;定期更换下来的叶片也仅仅是少部分存在严重磨损情况;因此并不效率。
现在,在装上传感器后,金风科技已经能对每一台风机的运行情况实时监控,更能及时的发现问题。经过大量数据的积累,金风科技甚至还能做到提前预判问题,避免损失。金风科技对风机运营状态深度细分,在不同状态下执行不同策略,因此运营维护的成本极大的降低,实现了智能维护。
智能维护直接催化了金风科技的商业模式转型。类似IBM当时的转型路径,金风科技原本的生产制造慢慢只保留上游的风机研制,制造交由其他公司完成;然后向下游的运营和服务转型,利用其大数据积累的优势,能够比一般工程公司更有效的维护发电机。整个商业模式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风机的运营和服务在风电产业中市场潜力巨大。一般风电机组的质保期为3-5年,寿命一般为20年。质保期内风机维修服务由供应商提供,出质保期后风电场业主需要自己维修或者请第三方。因此,随着风电产业逐渐度过前期建设期,存量运营的市场急剧想象力。世界风机巨头维斯塔斯2015-2016财年已经连续2年运维服务收入超过风机销售收入,虽然金风科技目前运维服务收入仅占总营收的3%-5%,还处于开始的阶段,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长期保持比较强劲的增长。
正是技术积累重塑金风科技的商业模式,在原有产业内打开一块增量的市场,放飞增长。金风科技的转型路径,是典型增长黑客思维逻辑在传统产业的深度应用。
3/PRADA与ZARA
可能大多数人知道Prada这个品牌都是从《穿Prada的女王》这部美国电影开始的。很多人知道它是一家100多年历史的意大利奢侈品品牌,但很少有人知道Prada使用技术和大数据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的努力。
Prada早在2002年就已经在日常营销中使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Prada在旗舰店中每件衣服的标签上都有RFID芯片。每当一个顾客拿起一件Prada进试衣间,RFID会被自动识别。同时,数据会传至Prada总部。每一件衣服在哪个城市哪个旗舰店什么时间被拿进试衣间停留多长时间,数据都被存储起来加以分析。如果有一件衣服销量很低,以往的作法是直接干掉。但如果RFID传回的数据显示这件衣服虽然销量低,但进试衣间的次数多。那就能另外说明一些问题。也许这件衣服的下场就会截然不同,也许在某个细节的微小改变就会重新创造出一件非常流行的产品。
此外,当顾客拿起一件衣服进入Prada的智能试衣间,它还有块屏幕让顾客“看”到自己试穿这件衣服从不同角度的效果,也可以看到试穿不同款式、颜色、尺码的服装,同时搭配包包、鞋子、配饰的整套效果。这样即彰显了奢侈品门店的差异化体验,又增加了顾客的穿搭购买的欲望。依靠技术和大数据,Prada近10年来的增长速度一直远高于全球服装业总体水平。
如果说Prada是利用技术追求产品和体验的极致,那ZARA就是利用技术手段做到效率的极致,在高端时装与大众服饰之间独辟蹊径开创了快速时尚模式。
ZARA成功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以供应链全程管理为核心的IT系统的创新应用上。 ZARA采取“快速、少量、多款”的品牌管理模式,在保持与时尚同步的同时,通过组合开发新款式,快速的推出新产品,而且人为的造成“缺货”,以实现快速设计、快速生产、快速出售、快速更新的目标。
ZARA拥有全天候的“数据处理中心”,每个销售网点都可通过追踪销售数据,在商品上市初期就识别畅销款与滞销款,迅速决策,保持高售罄率。在采集数据方面,除了每天的销售数据外,店铺各角落的摄像头、店长店员随身反馈也是很重要的信息来源——ZARA需要借此关注消费者的声音。客人的重要表述,如“这个印花好看”、“这个口袋太小”等,店员会向经理汇报,随后通过内部网络,可传递到总部设计师,经决策后立刻将信息传递生产线,对产品做出调整。
通过信息系统,西班牙总部将各地的门店紧密地控制在手中,通过单一的供应链节奏,标准的管理模式,单一的物流中心,ZARA编织出一个中心辐射状的中央集权制网络。从遥远的西班牙到中国,ZARA保持了从设计到销售只需15天的神话。商业科技帮助它延续了极速供应链的传奇。
从Prada和Zara的案例中不难发现,技术不仅重新定义商业,还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剑辰说:
如同音乐基于文化,技术可能是基于金融和商业的统一语言,特别是在跨界横行,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最近看到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一番言论,感受颇深。其中有这么一句:
技术不仅可以开拓思想的疆土,还能在数字世界里释放人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