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太史公自序》11

2022-07-06  本文已影响0人  轻云出岫15

原文: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注释:

君不君:国君不像国君。下同此。

犯:为臣下所冒犯。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把天下之大过的罪名加其头上。

译文:

也许他们不了解其中的义理,遭遇到舆论谴责也不敢反驳,要是不通晓礼法道义的意旨,就会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如果君主不像君主,就会被臣下冒犯;臣子不像臣子,就会被诛杀;父亲不像父亲就会昏聩无道;儿子不像儿子,就会不尽孝道。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罪过。把天下的最大罪过加在身上,就只能接受而不敢辩解。

原文: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注释:

大宗:根本准则。

未然:未成为事实之前。

译文:

所以《春秋》是礼仪的根本准则。礼是事先预防做坏事的,法律是事后惩罚做坏事的;法律所能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义所起的预先防范作用很难让人了解。”

感悟:

这一大段话是司马迁在担任太史公后五年后,参与了历法改制。在此基础上,他觉得修史的时机已到,为了阐述他修史意义和决心,司马迁将父亲司马谈的话请出说:周公去世到到孔子出现说成五百年,实际上要比这个时间长很多,孔子离世到武帝的年限也不是五百年,而是三百多年,被延长了一百多年。

司马迁为什么要这样写,他就是要强调修史的时机到了,因为孔子撰写《春秋》已经过去很久了,又几百年过去,有谁能继承他的事业接续《春秋》,依据《诗》《书》《礼》《乐》各经的本意而写一部新的著作呢?有谁来做这件事?就是他自己。他觉得作为太史公司马谈的儿子,现任的太史令,他当仁不让,因为这是他的责任所在。

古人平时是很谦让的,一旦涉及到责任担当,就会毫不推脱。反思我们自己是不是很多时候遇到困难就想到临阵脱逃呢。

为了更好地让读者明白修史的必要性,司马迁又设计了一个问答环节,使人读起来更有故事性,可读性。就是和上大夫壶遂的对话,壶遂是西汉术士,与司马迁一起进行了新历的改制工作。

他们的对话很精彩,司马迁回答了壶遂提出的几个问题,首先就是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今天才把这段文字学完。司马迁强调《春秋》是礼义的根本准则,是预防为主,防止人们做坏事的,但和法律比起来,礼义的防范作用很难让人了解,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有人来解语这些经典子集,让人少犯错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