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无非伤或平淡于流年中华文学散文

现在,还能在父母身边做个孩子,真的幸福

2021-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赵可爸爸

昨天,发了《如果还来得及》一文后,没想到的是绝大部分留言惊人的相同,那就是:很想很想,但已经来不及。

也就是说,在五十岁左右的年纪,能带父母做一次旅行,对很多人而言,已经成为一生都实现不了的奢望。

妻子说,你应该知道,五十岁的人,在开始这样思想的时候,本身就抱着侥幸。

我很想说我明白,但实际上,再明白,在我四十岁,四十五岁时,我都觉得还来得及,我都觉得这样的一次旅行必然会在,直到最终到现在,这样的旅行成为奢望。

岳母三年前走了,从此妻子家里就没了老人。

我的一位邻居搬走了,春节前他家老太太走了之后,他家也没了老人。

我的一位朋友两年中,三位亲人离去,也是感觉忽然之间就没了老人。

是什么时候开始感受这种告别的呢?认真想想,最早其实是从三十岁开始。那一年,有一位朋友和一位同事的父亲同时离去,当年都是五十九岁的年纪。

能感觉到两个人的痛,但不深刻,就因为觉得远,觉得偶然。

之后断断续续到了四十以后,才突然发现每年接到的白事请柬超过了婚礼请柬,都是同事朋友的父母,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年老后离去。

一次次的经历多了,看到的悲伤多了,才会慢慢反应过来,才会慢慢的开始有恐惧,才越来越清楚的知道,原来自己的父母也会老,会病,最终也会离去,和我们彻底分别。

可人就是这样,再明白,但如果不面对一次让自己无力到绝望的时刻,也都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

母亲的饭菜应该一直在才对。

父亲的唠叨和犟应该一直在才对。

他们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虚弱的拉不住我们的手才对。

就像现在,我回阿克苏,虽然母亲已经不再能操持厨房了,但我还是愿意看到她费力一次做我喜欢的味道。虽然父亲已经不再像个搬运工一样一次次给我从外到家里买东西折腾了,但我还是愿意看到他为我忙碌的身影。

不信啊。如果我们这个年纪,上面都还有父母在,有谁会愿意相信父母等不了我们?

有时候,很感谢我的女儿,她教会了我对待父母的态度。

那时候,我是怎样的?是一直在想等过了今年,工作轻松一点,就抽时间回去。可一年一年的,在工作中,哪一年都没觉得轻松。而父母也总是说,没事,工作要紧,不要耽误。

女儿呢?是只要有假期,就千方百计的飞回来,在家里赖几天。她说,万一以后没时间怎么办?

妻子说,不好吗,让她随意吧,不要让她成为我们的样子,我们也不要成为父母的样子。亲情之外,其他的,哪里有什么需要用一辈子维持?

说白了,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生活中,所有的伤和痛都可以用时间用奋斗用转移去缝合与弥补,唯有父母的伤痛,会始终刻骨铭心洞穿一生。因为以前,他们一直走在我们的前面,剩下我们自己时,我们会一直想着他们的身影。

想想现在,还能做个孩子,真的幸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