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读书感悟和王小线一起读书成长想法

你所谓普通人的生活,我却要奋斗20年!

2022-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樱桃在成长

一个出身贫苦的男生和同学逛超市时,怕被对方看不起,就买了100多块钱的零食。

结账时却发现同学只买了50块钱,其中30都是洗护等生活用品。同学问他为什么买这么多零食,他难堪的无言以对。

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在自尊与自卑之间的纠结呢?

一个家庭清苦却很喜欢旅游的女生,为了节约成本,她总是一个人坐绿皮火车,住青年旅社,看不收门票的风景。

她说:

“我不能一直想蚂蚁那样辛苦,但也做不了蝴蝶,因为我没有资本。”

和困于家乡的同龄人相比,她有着明显强大宽广的内心,却也不得不桎梏于原生家庭。

贫困究竟给这些寒门学生留下了那些心理烙印,他们该如何突破?

出身不同家庭的学生,在认知和决策上会有哪些差异?

寒门究竟还能否通过教育出贵子?

或许这本《我教过的苦孩子》会让我们找到答案!

本书作者艾苓,黑龙江绥化学院任教近20年,这是一所地处偏远的二本院校,超30%的学生来自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家庭,担负着改变全家人命运的使命。

艾苓采访了2000年到2020年的21届毕业生,从中选出56个出身贫困的孩子,追踪了他们从出生到上学,从毕业求职到结婚买房等人生关键阶段的遭遇和选择。

没有奇迹,也没有救世主,只有一群脆弱的孩子在泥泞中摸爬滚打。平静、克制、毫不煽情的语言,却直戳人心,每个字都狠狠地砸在读者的泪点上。

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光是考入绥化学院,很多孩子已经拼尽了全力。走出校园后,面对学历贬值,就业困难,家庭又无法提供帮助,他们成了一个孤独脆弱的群体。

一对毕业于2010届的小夫妻,经过奋斗均考入了公务员编制,并买了房子安了家,仿佛可以从容的享受生活了。

但他们却说:

“经过20年的奋斗,我们终于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他们不敢肆意逛街、也不敢旅游,更不敢去什么美容院。

男生从小失去父母,姊妹4个跟爷爷奶奶长大,他是唯一上大学的孩子,担负着拯救全家的使命。

女生姊妹3个,她是老大,靠着爸爸修电器才勉强供应大学毕业,又怎能不拉弟弟妹妹一把呢?

他们肩膀的负担太重,除了自己,还要考虑父母的养老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亲人时不时需要救济的问题,每月房贷车贷的问题……

“躺平”不属于这个群体,他们只能选择不停奔跑,这或许就是他们的宿命。

普希金曾在诗中写到:

灾难的姐妹,希望永远会唤醒勇气和欢乐,扛过了,痛便是痛快。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生活!这些寒门学子在回忆往昔时光时,语气平淡的似乎在诉说他人的故事,可以感觉出来,他们大部分人已经能够正视自己,接受自己,并与自己完成了和解。

作者说:

他们还有人在纠结在挣扎,但是那些没有读书的苦孩子,可能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这或许就是教育的意义。

如果你也曾疑问教育能否让人跨越阶层,如果你还在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各种借口,如果你也出身寒门,建议来读一读他们的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