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痕旅行旅行·在路上

相约黄鹤楼

2017-01-09  本文已影响189人  绛心


如果说王子安的《滕王阁序》带我走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殿堂,那么崔颢的《黄鹤楼》就是中国古典诗歌上的绝唱,他把黄鹤楼壮观的景色描述的使人身临其境,把诗人怀乡的那种愁绪阐述的淋漓尽致。这首诗千百年来有着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大概就在于此。

黄鹤楼的镇楼名篇自然是崔颢的《黄鹤楼》。楼因文名,文以楼就。在诗书中邂逅过多回,传说的故事,前人的吟诵,史书的记载,系住了千丝万缕的情怀,追寻了多少个季节的梦,在这柔柔地微风中恣意的呼唤。我轻轻行走于蒙蒙的细雨之中,怀揣着虔诚的梦想,怀揣着美好的向往,我要和你缓慢地来赴这场缓慢的约会……

初见黄鹤楼

初见黄鹤楼,蜿蜒迤逦的长江映入眼帘。傲然耸立的黄鹤楼,背倚青山,面临大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与滔滔江汉、莽莽龟蛇共同构成融“江、山、楼”三美合一的奇景图。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它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赢得了“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一个以一千七百年的历史时空,向人们展示一个饱经苍桑的故事,一个有着历代名人的足迹与笔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不朽的传说。这个魂牵神绕的千古名楼给了我无尽的悠思与遐想。

黄鹤楼是随历史的迁移而变幻它的风采,无论是宋楼的雄浑,还是元楼的堂皇,无论是明楼的隽秀,还是清楼的奇特,黄鹤楼的风采依旧,黄鹤楼的风光依旧,黄鹤楼的风神依旧。不然怎么会引得孙权在此筑城,崔颢在此题诗,李白在此搁笔,岳飞在此誓师呢!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句。宋画《黄鹤楼图》再现了宋楼的面貌。图中黄鹤楼建在城台上,台下绿树成荫,远望烟波浩淼。中央主楼两层,平面方形,下层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与配楼相通,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伟。宋之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几年。

在绵延上千年的时间里,黄鹤楼屡毁屡建,就是浓缩了的沉重的一千七百年的中国历史。“屡毁”,显现了封建王朝的盛衰兴替,黃鹤楼饱经战火的无限沧桑,人民遭受的次次蹂躏;不得不心痛的承认,我们这个正在经济蹒跚起步的民族,实在不是一个善于保护史迹的民族,多少珍贵的古迹,不仅是毁于历朝战乱,更多的是毁灭于近现代的愚昧无知。而历史,正是一个民族的根啊!“屡建”是为了见证我们这个同样历经坎坷的民族的历史。黃鹤楼绝不是没有生命的建筑物,绝不仅是沙、土、水、漆、琉璃等的混合体。在这个雨天,我如此真切的倾听到她喃喃的灵魂低语,我开始触摸到她本质真实的细微一角,活在怀古探幽的心魂里。就像长江哪一天流进最后一滴水,它也活在炎黄子孙的脑子里。因为它已成为中国血脉的一部分。

看长河落日,整座武汉城沉浸在黄昏的烟霞里,是谁将情感放逐在辽阔无边的天空下,让今人在浩瀚的烟波里生出怀古的惆怅,又给后人留下了大江东去的想象。

时光是美丽的,它记得昨日潇湘水云的故事,哪怕落满岁月的尘埃,却依旧带着透明的记忆,收藏了来往路人的灵魂,让他们在清醒中迷离,又在迷离中感动。每一个背影的转身离去,都会有不同的错过,在这里历史是楼台的过去,而楼台又成了历史的追忆,那么多光阴随着江水悄然离去,那么多风物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珍惜。

风景是历史中一种真实的存在,而过客只是时光里散落的尘埃。每个人,都是带着一种虔诚的心情来品诗。品味那首经久不衰,夹着浓浓乡愁的诗。这种寻根的脚步,走了千万年,始终行走在神州大地上,回响在人们心里,凝聚成一种强劲的音符。也正是因为有了对于未来,对于精神上唯美的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会变的更瑰丽多姿。

又见黄鹤楼

又见黄鹤楼,游走在晨风细雨中留连徘徊,细看,黄鹤楼周围山青水秀,雨中更显翠绿葱茏。路过苑内的绿竹垂柳、萱草奇石,走近麻石台阶、明轩曲廊,不远处迎面有一池碧水,那九十九只仙鹤并未远去,好像正在雨中戏水翔舞,池内假山依旧兀立,睡莲似乎沉寂未醒,却见偶尔有红鲤含落雨游戈。


黄鹤楼的钟声发出浑厚、绵长与远古的声响,营造出崇高灵性的氛围。钟响的时候,仿佛可以在空气中忽然开启另一面空间。它不暴烈,只是在天空里开一条缝,然后缓缓地震动,另一个世界就在这和缓的震动之中渐渐敞现,让听者从此也发现彼世的存在。难怪那么多的宗教音乐都喜欢使用钟,它的声音就像一个启示,告诉我们神圣世界的存在。

浩瀚的江风吹过,吹去权势利益、尔虞我诈、名利浮华。心中最后的一丝私欲也已消失。在潮湿的风中,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深层意义的思索,究竟我们要魂归何处?我们精神的家园在哪里?

每一次的攀登,都在寻觅一个纯净的归依。在不停的展望、攀登、回顾、总结里,对自己下一段人生的探索和思考。无论生活多忙碌,都该去寻找一方属于自己的净土。无论身在哪里,都要为心腾出一片宁静,守望好自己心灵的这一片净土。

千百年前那个长衣飘飘的崔颢,极目八方、凭栏远望自己的家乡。谁也不知道,他究竟领悟了什么。也许无意中,他一下拨开了眼前搀杂在生命中的迷雾,在他的眼前,有了一个新的世界:有塞外的白雪飘飞,有万古不灭的雄浑。顿时,他知道了自己的根要扎在哪里。

自这一刻开始,他的生命变的更为纯净;在他的笔下,生命的旋律开始出现了雄浑一面。而在他的脚下,万古奔流的长江,却依旧江水滔滔,不为之改。云端飞来几只仙鹤,翩翩而舞,兴之所至,他引啸招来仙鹤,那一声长啸,破雾逐浪,回荡于史册,透过时间的局限,回响千年,时至今日。

驾鹤远去了,不尽的江边古道上,天风浩荡、秋霜正浓,一缕来自边塞亘古的召唤,正激荡万里,呼声中,越发显出那一方净土的苍茫。而沉醉的此时,我们的灵魂的净土又在哪里呢?

来过的人万万千千,相信许多的人来到这里,都是怀着风清云淡的心境,放下对世间名利的追求,他们登楼望月,看烟波江水,并不希望会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足迹,然而事是就是如此,当你沉迷于仕途功名,耗尽心力,到头来反而是一场虑空。而你淡泊名利,寄兴山水,相忘江湖,却是不留名处自留名。

有鸟儿打楼台掠过,惊醒了檐角的风铃,也惊醒了沉醉的旅人,借着飞翔的翅膀,再赏壮丽的山河,过往的瞬间,只觉得年华虚度。每个人都是带着不同的情感来追溯过往,探索未来。今日再上重楼,又会以新的思想去追寻唐朝的风物。人生本是这般,因为不复返,才觉得充满了多姿的传奇,才会留下无边的向往。

黄鹤楼,这么多年,只是平和的看着风月江天,看着世间的离和悲喜,心境已被岁月打磨的温润似水,来过的人都不能将你忘记,而你也无需记住谁曾来过。当逝去的风景已无处寻觅时,更应该珍惜眼前的遗留的美丽,而不必多年后再来一次怅惘的追忆。我们在沉静中积蓄由内而生的力量,静默里沉淀过后的飞跃,在宁静里历练成熟,让生命成为一朵清净无染的莲花。

再上黄鹤楼

再上黄鹤楼,更像是故人的再度重逢,有着熟悉又温暖的感慨。

每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楼都是所在城市的文化灵魂,凝聚着各自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情和社会形态,是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所在,“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更是一种杰出的文化景观。黄鹤楼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于灵魂上的触动,而不仅仅是一方景色给予的感官享受。这里已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处文化的堆积,多与历代诗文名篇共生共荣。


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它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迎合了中华民族登高取吉的民俗和亲近自然,崇尚超脱的观念。登黄鹤楼使得天人合一的意象互渗互融,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珍贵财富,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的象征,它承载了古代文人与士大夫的极高文学造诣,和主流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悠久的名楼文化见证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沧桑,那醇厚、精深的文化底蕴陶冶着历代仁人志士的情怀,奇巧精美的建筑艺术,渗透着民族建筑的精髓。

自唐代起黄鹤楼就是江城的一个标志,以其高大的形体气势勾勒出城市的轮廓线。与植根于道家道教的传说、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文化活动存在更密切关系。

自宋代始,黄鹤楼不仅承担旅游胜地的功能,也是官方的接待处和临时的官署,明清时期更是地方文化复兴重要的一部分,浓缩了中华山水之胜,还展示了国家危难时期仁人志士的热血与豪情、抗争与信念。

在明清两代,人们心目中的黄鹤楼建筑已不仅仅是一座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而且成了“太平盛世”的象征,关系到民心向背和社会稳定。所谓“盖兹楼之一兴一废,而国家之兴败,人心之悲愉系焉”。

到清末民国之际,黄鹤楼已成为武汉城市象征物。城市象征物是一座城市的独特标识,是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透过这些地域符号可以探寻出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精神。人们通过某种“象征物”对城市产生独特的记忆,从而来认识了解这座城市。

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不是写在教科书里,而是写在名山大川、楼台亭阁里。无论黄鹤楼毁废了多少次,但它从未在人们心目中消失过,这不能不归因于历代黄鹤楼诗词铸造的一个诗情画意、巍巍峨峨、悠悠渺渺的文化黄鹤楼。《黄鹤楼》一诗经时间的沉淀,已是中国古代共同的文化记忆。可以说崔颢的黄鹤楼和张继的枫桥一样,早已成为一个文化坐标。

建筑不仅要向天空开放,更要向人类的心灵开放。地标建筑不仅仅是单纯的建筑所在,其本身富含的精神文化内涵更能体现建筑的意蕴。现实中的黄鹤楼毁损了,但文本传统里的黄鹤楼仍不断被复写,登楼者任意游移于黄鹤楼的现实构作与想象世界间,感物兴怀,触景生情,这便是文字和文化的力量。视觉上的黄鹤楼在这里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黄鹤楼在诗人的眼里已是一个象征符号,是一幅心理图景。“问黄鹤,已成千古;唱大江,更上一层”,黄鹤楼是一个引子,诗人欲借它寻觅解开思想郁结的门径。文人士子们为此楼文化高度的增长贡献了自己最大的才情。他们的传唱使这座名楼在后世形成更大的文化影响。

从最初的军事哨楼到游览胜地,再到城市地标,黄鹤楼功能的渐次转换,演绎着这座城市的过往与传奇,揭示了武汉地方的精神和文化样态,也是理解这座城市社会生活与文化变迁的钥匙。

城市地标的塑造,是需要强大的力量来维持的。神仙传说赋予了黄鹤楼缥缈动人的美感,把黄鹤楼巧夺天工之美与道教神仙的神异事迹相融合,将它的自然美提高为艺术美,给黄鹤楼增辉添色,激发人们无边的想象,给人极大的美感享受。我们也不难看到黄鹤楼之声名日显与诗文的联系。而诗文之立意,很大程度上靠想象的奇绝,神仙黄鹤的故事正好满足了这个需要。很多给后世留下印象的黄鹤楼诗文,都编织进仙人的身影,这就构成了一种反馈的力量。在黄鹤楼的纪年表中,传说与诗文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民众的历史记忆。

黄鹤楼固然是唯美、雄奇、独具特色的,但它毕竟只是一座楼,如果没有这些神仙传说、诗词名篇,它就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那份灵动。正是古往今来这些持续不断的文化活动赋予它非凡的品格和价值,而这些品格和价值,早已升华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表征了。

相信黄鹤楼的文化传承会一代接续一代,一代超越一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慢慢地积淀出成熟的风骨,打磨出圆润的性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