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的书签那些年,我们读的那些书

2014年度书单(排名不分先后)

2014-12-18  本文已影响975人  螺旋真理

1.商人与收藏——大都会博物馆创建记

卡尔文·汤姆金斯 著,张建新 译

公共博物馆的发达是美国社会的特征之一,距今年的最新统计居然已经超过了40000个,而其中公认的翘楚则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先期出版的《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以编年史的角度描述了博物馆对于美国社会的作用,而本书的姊妹篇《让木乃伊跳舞》可以视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现代化历程,而本书描绘了它创建前后的艰辛历程和社会影响。博物馆虽然被认为是美好的公共事务,但是在其诞生期却充满了政治斗争、精英主义和官僚做派,起成长历程也是艰辛而坎坷的,而其影响力的构建则更是一代代博物馆人的实绩对垒出来的。

2.新卢浮宫之战:卢浮宫浴火重生记

雅克·朗格 著,董强 译


可以视作是卢浮宫版的《让木乃伊跳舞》,但是与之不同的是:《让木乃伊跳舞》中描写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霍文是孤身面对不友善的理事会、工作人员和大环境,将一种新的思维注入其中;而该书则是以文化官僚的身份(作者时任法国文化部部长),上写和法国总统密特朗、巴黎市市长希拉克的折冲樽俎,下写和卢浮宫改建的总设计师贝聿铭的纵横捭阖,深刻的剖析了法国式的政治对博物馆的影响、政绩工程在当时法式政治制度下对国家和民族的提振作用(密特朗无法完全控制议会、总统和市长分属不同党派)、技术性专家的专业性政治斗争等等,以及如何给自己的政敌抽一个响亮的耳光。

3.中国艺术史

迈克尔·苏立文 著,徐坚 译

译者近年来大作频出,同是今年出版的著作《时惟礼崇》和译作《理解早期文明:比较研究》同样精彩——但是因为拿到书比较晚,加上信息量很大,这两部书我没有看完,只好选出这本已经看完的《中国艺术史》。作者是名头很大的汉学家,对于中国人来说,看外国人对本国艺术的研究,最好是和本国的成果对照来看,揣摩其中对于艺术发展认知从分期到认知的不同,可以起到拓宽视野反思内视的作用,该书对书法的缺失,对晋代的重新定位,都是很值得琢磨的地方。本书自1961年初版,到现在作者已经修改过多次。可惜由于生命的终结而没有完成最新版的修改,也希望有人能继承遗址,让大家能看到苏公生命最后的成就。

4.谁的缪斯?美术馆与公信力

詹姆斯·库诺 编,桑塔兰泰拉、张婷译

博物馆是美好的事物,但并非是完美无缺,连其固有的方法论——将物放到库房存放、放到展厅展览以及这种方法必然导致的物与源环境的分离——都饱受批判。早先出版的《博物馆怀疑论》阐述了艺术家们对博物馆的批判,“新博物馆学运动”是博物馆的自我批判,而本书更注重从社会角度对博物馆批判,譬如该书指出,当博物馆把核心从物转向观众之后,观众所获得的服务反而会变差。难怪本书出版之后,即有博物馆学者进行了关注,并认为博物馆馆长们都要找来这本书学习和研究一下。

5.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孙机 著

我将该书看作是作者对自己知识结构化的一种阐述。由于前年作者刚刚出版了论文集性质的《仰观集》,我以为本书大概也是相同的结构,没想到是诚意满满的新作,将旧有的研究成果全部解构而以器物类型的方式重构,这样有些关联性的东西就可以从这次重构中看出眉目和端倪来,也对中国物质文化史做了一次较为全面的阐述。此外,该书的手绘器物线图画得极为精彩,这类著作能够做到图文并茂对作者的功力要求是非常之高的。

6.八卦艺术史

祺四 著

该书的性别色彩极强,女性作家冷欠烂起来,有一股别样的味道——大概是更尖锐一些,措辞间有着特有的御姐傲娇风范。顺带一提,《唐朝穿越指南》的作者森林鹿也是这样的风格。该书不是传统的艺术史著作,几乎不讲艺术品的艺术风格,而是用艺术家的生平、轶事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从“人”的角度来描述艺术品的创作过程。该书带有强烈的微博体风格,夹叙夹议的写法倒是暗合古意,情感满溢于笔尖,吐槽无处不在。

7.唐朝定居指南

森林鹿 著

《唐朝穿越指南》的第二部,覆盖面从上本书唐都长安、洛阳扩展到唐代的方方面面。该书的绝大部分章节保持了上本书的写作风格,但是作者在描述胡姬与敦煌画工的时候突然画风一变,释放了一颗强大的催泪弹,并没有继续在吐槽上花费笔墨,而是描写了一段缠绵至深神交已久却两地分居各在天涯的情感故事,看完之后不禁让人掩卷长叹,革命群众还是喜欢偶尔的狗血啊!

8.选举制度设计手册

A·雷诺兹、B·莱利、A·埃利斯著

港版书,虽然是去年出版的,但是我今年才拿到。在微博上的讨论中,我发现很多人把“选举”认为是均质的,其实这是一个大大的谬误。在不同政治体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领域,实行的选举是大不相同的。该书将选举技术进行了分型分类剖析,指出了不同类型选举制度的优劣和对社会的不同影响,提醒我们选举是多元化很强的一种政治行为,有助于建立起基本的民主常识。

9.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许宏 著

该书代表了作者对公共考古学的一种尝试。一般考古的基础材料注重于对单个遗址的阐述,而一般读者寄希望于考古能够回答一个宏观的问题——这期间是存在一个鸿沟的。该书尝试选择一个时间点,以“图景”为思路,通过一张极为“黄暴”的照片,把作者的思绪带到公元前2000年的环境中,然后交代一个中等地理层次之间各个遗址和文化的环境,在从宏观角度进行一定的阐述。书虽然是本“小册子”,但是可读性很强,用很轻松的语调厚重的知识量阐述了一个大问题。

10.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

戴维·考特莱特 著,薛瑄 译

该书回顾了上瘾品的历史,分析了上瘾品存在的原因,不同上瘾品的历史作用、好处和危害,解释了现代社会对上瘾品的依赖——上瘾品其实是现代社会对人异化伤害的一种精神补偿。部分上瘾品的分享行为甚至是社交的一种方式,当代社会人们似乎不关心上瘾品是什么,而只关心使用上瘾品之后会成为什么。上瘾品商业渗透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连未来的杨元帅都不能避免酒类的诱惑,狄奥尼索斯带给人类的,最终会是什么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