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2

2019-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溪久

毕飞宇在《小说课》这本书里,写道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他经常分析小说,就偶人问他,你怎么知道别人这么想的,怎么确定人家是这么想的?

他说,我不关心作者,我只是阅读文本。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者的,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更是作者的福。

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不是为了印证作者。

好的作品价值在于激励想象,激励认知。

所以毕飞宇的的解读,小说家或许想过,或许没想过。

上学经常做阅读理解题,问文章中心思想,问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问哪个词暗示什么等等。

后来自己瞎写日更时就想,作者会想那么多、那么复杂吗。

自己写的东西,水平低,是不是因为因为没有思考那么多,没有那么多的谋划。

有次看电视上做个采访,记者让作者做根据自己文章出的题目,他连一半分数都没有拿到。

对于这个矛盾情况,我就比较纳闷,自己写的,应该什么都知道啊,怎么得那个少的分数。

看到毕飞宇说,文章大于作者,我就豁然开朗了,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估计也是这个意思。

作者把文章、把小说写完,任务就完成了。

读者读、专家分析,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各自结合自己的经验、修养,有不同的理解,真是很正常的事情。

语文试卷,各题有正确答案,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此,心里的疑惑有解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