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哲学之光简友广场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善于总结,是有问题的!

2023-05-18  本文已影响0人  张巨哲私域变现商学院创始人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世间的规律是可以被掌握的,而这些规律又在发生着变化。

逻辑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归纳推理。

举个例子:

鸽子会飞。

喜鹊会飞。

乌鸦会飞。

从而得出结论:

鹦鹉会飞。

这是典型的归纳推理,这里有问题吗?

看起来没问题,其实是有问题的。

问题 1:所有的鹦鹉都会飞吗?

不一定。

鸮鹦鹉就不会飞,因为它们的翅膀不足以支撑它们飞行。

或者如果原本会飞的鹦鹉翅膀受伤了呢?

2. 内部逻辑存在问题:

因为鸽子、喜鹊、乌鸦都是鸟,暗含的逻辑是,鸟会飞,又因为鹦鹉是鸟,所以判断鹦鹉会飞。

那么,鸡、鸭也是鸟,它们会飞吗?

顶多能扑腾几下吧。

总结归纳法能让我们更方便的解决很多问题,这是事实,但是,我们依然要记住一件事:

你的总结可能是有问题的。

最常见的例子是:

大家觉得 xx 地方的人是骗子。

如果一个人是这个地方的,大家就会认为他可能人品不好,很可能是个骗子。

但是,试问:骗子还分地域吗?

有一个公司的设计总监,因为地域黑,他本来是 xx 地方的人,他害怕被人说三道四,他后来说自己是山东人,因为山东人口碑好。

我说这件事的目的就是为了表明:很多时候,我们要“善总不结”。

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

1. 由于时间、空间、个体的差异,总结出来的东西是有问题的。

毕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

2.每个人都有着偏执之见。

比如人们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准确的吗?

大多数是有问题的。

因为我们无法通过一面之缘而给一个人定性。

如果你觉第一印象很准,只能说你的偏执之见比较重。

有的人总喜欢说“第六感”,可能你的第六感由于能量共振的频率相同或者不同而有了一些感知,但是,这一定不是全面的。

这里我简单说一下第一印象的原理:

你初次见一个人之前,你对对方的认知是空白的,一旦你初见对方,你会全方位的进行填补自己大脑中对对方未知各个方面信息和感受。由于人的大脑不喜欢抽象的事物,喜欢具体的事物,所以,哪怕这个“具体”是有问题的,大脑也会采纳且相信。

人的大脑不喜欢思考,因为这会消耗能量,会累,所以,当一个人的各方面信息被第一印象填补完成,如果再想改变第一印象的一些信息,就需要额外消耗一些能量,大脑为了降低能耗,所以不太愿意去更新认知。

也正因如此,第一印象会成为“一锤定音”式判断,会自动进入潜意识。

众所周知,进入潜意识的印象,是比较难以改变的。

内心的偏执和大脑的低能耗行为会造成我们的认知障碍。

这里说一点认知:越固执的人,思想上越懒。

所以,我们常说:

#####不唯己意,方可消障。

话是这么说,可是要怎么做?

《道德经》给了我们答案。

《道德经》: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

意思是:如果我们心无所欲,就可以发现生育万物的自然之妙,如果我们带着偏私虚妄之心去认识世界,就仅限于自己的认知范围之内。

我们坚守固有意识本身就是一种偏私虚妄之心。事物的表象和规律本是一体的,只是我们加入了过多的主观意识,才引起了认识的偏差。更可怕的是,你根本就意识不到你固有的偏执,你的大脑不会告诉你。

因此,如果要找到解决问题更好的方法,先从怀疑固有的主观意识开始,要打破固有意识。

这样,很多事情会豁然开朗。

这里需要提醒一下:

你千万不要发现了自己有偏执之见,从而自否、自怨、自哀。

记住:只要你是人,你就会有偏执之见,因为你有七情六欲,这是人这种生灵的基础。

我们要做的是弱化我们的偏执之见,能够在看待一个人、一件事时,做到“善总不结”。

善“总”指的是发现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结”指的是要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心有和美地看待人和事的发展。

这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给自己机会。

我时常感到万事万物中的联系,万物与自己是一体的,真的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事实,只不过很多人看问题的高度和广度不够而已。

《道德经》中所讲: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带来启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