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还需要理由吗——观《黄大年》
“中国的物探能力太落后了,落后得不只是一点点。大年,这就是你火急火燎回去的理由啊?”——“回家还需要理由吗?”
——影片《黄大年》
影片《黄大年》中的情节高度还原了黄大年教授的真实事迹。现实中,黄教授与妻子回国,关闭了妻子在英的诊所(影片中妻子也是医生),留下女儿在英读书;回国后,依然是贴满了墙壁的满满的日程表;回国的七年来,为了科研成果的研发,休息时间极少,一直跟进一线研发;“千人计划”的薪资几乎全部致力于无法报销的科研经费;毫不犹豫地到银行取了二十万资助母亲生病了的自己的学生;被病痛折磨着也只是吃了药、继续坚持科研;在出差飞机上突然病情恶化和空姐说的第一句话是“如果我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资料很重要”.....
首先,影片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一些情节和人物设定处理得相当恰到好处。黄教授的司机经常与黄教授戏谑,用一嘴标准的东北话“大哥,你悠着点,别造完了。”谁料想,黄教授竟睡着了,呼应了黄教授曾经的那句“飞机就是我的卧室”。司机这一小人物角色的映射是我在影片中最喜欢的部分,侧面突出了“平常人”眼中科学家的形象。在黄教授被送到医院时,司机自责:“都说你悠着点悠着点......都怪我这乌鸦嘴。”在平常人眼中,是有一丝丝不理解科学家兢兢业业的原因的,但是却是充满着满满钦佩之情的,这也更加突出了黄教授的伟大形象。再例如,每一个男性伟人身后往往都有一位体贴理解的女性常伴身侧,影片中黄教授的妻子“艳子”就是这样一位虽与科研八竿子打不着,但却内心丰满,十分理解丈夫与丈夫所做的事业的女性。这里引用她的一句话“男人的骨头应该是铁打的,你让他逮着机会就坐着躺着,他会硌得难受的。只有让他扛着锅,扛着家,扛着他自己的奔头,他才会活得有滋有味。”这浅浅一句,不仅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支持与理解,也同时呼应了片中黄教授的那句“我每天呐,就像是上了发条一样,怎么折腾我我都不知道累,这叫什么?物归原主、累有所值、其乐无穷。”更塑造了黄教授这一朝着自己奔头舍身忘己的形象。
此外,值得赞赏的一点是,该片讽刺了当今一些在职科研人员的“无作为”、“爱拖延”的现象,以及当前部分审批流程过分冗长甚至推脱等不良风气。黄教授的挚友肖庆在黄教授回国前嘱咐:“你根本应付不了那些你无法忍受的效率,和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后来的情节验证了肖庆的话,科研相关文件审批的推脱、项目团队人心不齐以致的种种推脱之辞、以及启红院长的搪塞“这个事情吧,没那么简单,慢慢来”都使黄教授怀疑是否真的印证了肖庆的话,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力量无处释放,抑或是开始对自己当初选择回国产生了怀疑。可是,正因如此,更使黄教授认定心中那句话“我什么都不怕,这正是我回来的原因”。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与当今社会不良问题所抵抗,才有当今新中国的发展吧。
但是,据一些现实了解与对于影片一些细节的参悟,我并不认为黄教授是肖庆口中“低情商”的科学家,在现实中,他是个文艺的人,他爱徐志摩的诗,会为中国队输了球很气恼;在影片中,妻子初来剑桥,倍感无趣之时,他让她去学习绘画,并会买下妻子拍卖的所有画;面对妻子误解自己回国而不能保留一个完整的家的时候,他会偷偷递过写了“对不起,我爱你”的纸条。这不仅证明了黄教授不是低情商,更证明了他深爱着他的妻子。
在二零一六年的平安夜,由于胆管癌身处于病房之中,(现实中)他与学生语音:“这是我这是我从英国剑桥回到长春的日子,一晃整整七年了,跟大家度过了日日夜夜,我们的团队正在壮大,我们的成果正在展示,我铭记大家跟我在一块,为了一个共同的志向和理想所付出的全部心血。”那是黄教授人生中最后的一个平安夜。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学生们,在二零一七年的平安夜,他们依然像黄教授在世时一样,汇报这一年的科研成果。说到这,想对他说的一句是,以后的每一个平安夜,都是国人庆祝你回国的日子。
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这一计划使得像黄教授为代表这样身居海外的“大师”回到祖国发展新中国的工业、科研、教育和国防建设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多,可是,从这一角度,改革开放的结果似乎让人心寒。据不完全统计,留学于发达国家的人数中约有二十多万人学成后留在海外工作。心系祖国似乎在这个时代都可以称作一种美德,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心系祖国难道不应是理所应当?大家所熟知的、从小就被教育作为榜样的,在建国初便回国的钱学森、吴文俊、李四光等为代表的高层次科学家似乎被人遗忘了。对此最好的回应,我认为是《黄大年》中黄教授的一句话:“该出去,必须要出去;学成了,要回来。”一个人只有一个家,而我的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没有余地。是改革开放给予我们机会学习它山之石,学成归来,不是落叶归根,而是像黄教授一样做一颗饱满的种子,挥洒在本就是我属于的土地上。
二零零八年以前,我国的深地探测装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国内掌握的核心技术寥寥无几,是他的回归让中国实现了突破性的深地探测技术,也是他引领的团队从无到有助力我国深地探测装备的科研攻关。影片中也提到“我国是海洋大国,不是海洋强国从陆地,走向海洋离不开移动探测技术”。也正是这个原因成为黄教授与时间赛跑的动力。
回国三年,首台深部大陆科学钻探装备“地壳一号”投入使用,五年后,无缆地震勘探系统研发完成,六年后,航空重力梯度仪原理样机研制成功,无人机探测系统研发完成。2016年6月,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实验项目验收阶段。黄大年教授的科研团队的成果填补了国内深探技术的诸多空白。七年成果,七年心血,都化为了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与对祖国的情怀。201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致予他这样的颁奖词: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天妒英才,你就在这七年中争分夺秒,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地质宫五楼的灯,源自前辈的薪传,永不熄灭,《感动中国》2017年年度人物,黄大年。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不会因为自己的力量而改变民族命运、改变世界。但是,热爱自己归属的这片土地,人人都可以做到。而且,我们很多人也都不是回国就能使其他国家的核舰艇退后百里的人,但是,将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在学成归来后献给祖国,是我能做到的。
最后,以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
我黄大年有幸越洋求学,获取它山之石是一个偶然,回归才是必然,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到达目的可能是百年,甚至更远,国家的需求,我们就要玩命干,为了理想,我愿意做先行者牺牲者,走多远算多远,倒下了,就地掩埋。
该出去,要出去;学成了,要回来,回家不需要理由。
——谨以此篇致敬黄大年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