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孝”
这两天,我参加了第31期国学践行公益研修班,收获实在是太多了,内心深深地被这一群国学践行者打动。我想,我必须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心安,因为我在这次活动中从别人那里汲取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自己却没有付出什么。那就让我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写成文字,分享给更多的人吧,希望能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国学班最后一天下午,郑佳明、李兵、颜爱民三位教授会讲《家风家教》让我对“孝”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我联想到的是我自己的家庭,我自己是否做到了“孝”?我的婆婆是个很会干农活的很强势的人,她勤劳、节俭,十多年前就搬来和我们同住了,她常常要求我像她以前那样做,比如炒完菜要把锅底擦白,否则她会说你“死懒”;旧东西也不能乱丢,否则说你“不会当家”。而她自己除了示范了一次,用于教育我之外也没再做,因此在这些方面我常常不能顺她的意,她也不理解脑力劳动一点也不比体力劳动轻松。而我呢,依然我行我素,每次做好饭菜后会先给她盛好饭,叫一声“妈妈,吃饭啰!”每天早上说一声“妈妈,我上班去了。”晚上进门叫一声“妈妈,我回来了!”如此而已,日复一日。以前,我认为“再好的婚姻也经不起婆媳同住的考验”,我能包容她的一切“粗俗”与“无知”,坚持这么多年,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直到今天,教授们说“孝”有三层含义:孝养、孝顺、孝敬!我忽然发现我只做到了“孝养”!至于“孝顺”,颜爱民老师说时代进步了,“孝顺”也要创造性的发展,不拘泥过去的“愚孝”,孩子是可以超越父母的,父母不能要求孩子处处“顺”自己,否则不能超越。李兵教授说“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孝,孝不是能养,孝敬才是关键!”我发现在“敬”字上我还做得不够。我总认为我的父亲对我“恩重如山”,却没有得到我的回报,我的婆婆对我没有什么“恩德”却能天天吃到我做的饭菜,得到我的陪伴已经很“幸福”了。所以,很多时候,我的言谈举止没有做到“敬”!其实,我可以做得更好的,但是我没有做出努力。我想,要修身自律的话,就要从敬重我婆婆这样的质朴的纯粹的劳动人民开始做起,她或许不能给你什么,物质的、精神的都不能,但是如果你能做到孝敬她,让她开心,让她喜欢你,你就攻克了一个生命中最大的“课题”!
其次,我想到了鲁迅先生,想到了先生的《朝花夕拾》,在《二十四孝图》中,埋儿的郭巨、娱亲的老莱子都受到了先生冷峻的批判,那么鲁迅先生眼中的“孝”又是怎样的呢?在《父亲的病》一文中,先生写道:“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而这时候那个“衍太太”唆使鲁迅先生大声地喊叫“父亲!父亲!”结果先生的父亲更难过的说“不要吵!”以至于先生后来觉得是他犯下的“最大的错!”我想,现在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在农村,人们仍然不会懂得“临终关怀”!仍然会有很多人像鲁迅先生当年那样喊吧,只不过先生觉悟,而很多人永远不会明白。那么,“孝”是不是也包括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断的超越自己呢?
最后,我在想,如何利用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引领孩子们去体验去思考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做到孝呢?以“鲁迅先生眼中的孝”为主题办一个《朝花夕拾》读书分享会?以“我践行的孝”为题搞一次作文竞赛?践行国学,践行孝道,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