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品生活每天写1000字低头看书,抬头看世界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读书笔记(21):交流

2016-01-24  本文已影响54人  逐日的我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帐号:runner2sun;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请自觉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完整公开电子版地址:
http://zhibimo.com/read/xiaolai/ba-shi-jian-dang-zuo-peng-you/

学会倾听

讨论最终变成争论或者争吵,很可能是倾听方出现了问题。倾听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很多种,但有一种很常见,即对诉说者的言论过早地进行质疑。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

我自己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不好,在与同事讨论问题的时候,我总是会提前预判同事要表达的意思,进而会过早地打断对方。一般对话是这样的:

甲:XXX应该XXX。
我:我知道你什么意思,不就是XXXX。

这么做的问题是,首先不礼貌,其次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使我不由自主地进入排斥状态,进而我就不可能接收甚至接受对方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因为一旦进入到排斥状态,我的注意力就会只集中在如何证明对方是错的。原本的讨论也就“成功”的演变成了争论...

讨论,是以让自己想得更清楚为目标。
争论,是以彻底说服对方为目标。

所以,就算我们需要质疑,也要让对方把话说完。

在倾听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有多余的脑力,可以做两件事儿,回顾与预期。回顾就是想想对方刚才都说了些什么,对方说的内容哪些是事实,哪些是看法。如果是事实,我们要去判断事实的真实性。如果是看法,我们要去找出对方这种看法的根源。预期就是去猜想对方下一步会讲什么,这样做可以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对方论述的内容,还可能听到“更多”内容。

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时不时的给予说者一些鼓励性信号会帮助说者更好地进入倾诉状态。人们更倾向于对喜欢听的人倾诉。鼓励性信号不仅可以是肯定的眼神、不住的点头等情绪上的反应,还可以是逻辑上的反应,比如“那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

交流守则

为了使交流(讨论)变得更有效,就需要双方共同遵守“交流准则”。

一、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通过“竞争”我们会让自己想的更明白,从而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相互合作就是指在讨论的过程中讨论的参与者要共同遵守一些规定,比如可以参考哈维尔等人制定的《对话准则》:

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不做人身攻击。

保持主题。

辩论时要用证据。

不要坚持错误不改。

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

对话要有记录。

尽量理解对方。


二、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

其实就是说,如果讨论的参与者中存在“自以为是”的人,我们就不要再继续讨论下去了,因为即使继续讨论下去我们也得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结论。自以为是的人会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或者自己代表着真理,甚至自己干脆就是真理本身。

三、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

也就是说,在讨论的过程中,讨论的参与者如果固执己见,那也没有必要再继续讨论下去了。在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有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吗?”到此,讨论就应该结束了,因为说这话的人不会再接受任何看法,也不想通过分析、消化各种不同的看法来得出更靠谱的结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