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 理想(型) 生活,是否真正存在的无限游戏』
许久没有尝试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了,也许久没有尝试「觉知」了,在今天与朋友顿顿的对话中,开始思考许久被埋没的问题,从而又引发出无数有关价值判断的衡量,而当下,我只想从相对客观的角度,去谈论、去思考个人的选择、想法、感受。也希望,在这次思考后,能够更进一步贴近自己想要的『真相』。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在故事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做一道题:
如果当下,想让你给自己的生活打个分,你觉得,你应该给现在自己的生活打几分?给自己的电脑、给自己的杯子、给自己的手机打几分?最后,你给现在的自己打几分?
还没结束,假设构成你的生活的所有元素,都可以以被打分的形式来衡量,那么人呢?人可以被打分嘛?
这就是故事的开始了,一个关于『你的 理想(型) 生活,是否真正存在的无限游戏』
其实,每个人当然都有自己的理想生活,也当然有自己的理想型,但很有趣的一点的是,个体存在于世间,是天然被赋予永恒的权利去追寻你想要的一切吗?
你真的,有权利去追逐,你想要的一切嘛?
什么样的人才“配”拥有你想要的一切?
如果从法律层面尝试思考,和权利相对应的“义务”,用流行语大概可以表述为“与戴王冠必承其重”。
如果从道德的层面来思考,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你拥有权利追寻你想要的。
如果从『零和博弈的角度』,一方获益,一定意味着一方的损失,如果你的原则是不伤害他人利益的角度,那么你无权追寻你想要的。
所以问题来了,你究竟参与的是「零和博弈」还是「非零和博弈」?
先别急着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思考一个有趣的例子,借假修真,商业竞争维度上定义零和博弈的是谁?
首先是当下的客观环境,然后才是是双方的主观意愿。
就像今天抖音上架了天猫双十一的开屏广告一样。
其中的关键词,无非是「主观、客观」,还有「双方」。
“博弈本意是:下棋。引申义是:在一定条件下,遵守一定的规则,一个或几个拥有绝对理性思维的人或团队,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有时候也用作动词,特指对选择的行为或策略加以实施的过程。”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拥有部分博弈属性和动机,即可判定为独立意志个体所做出的决策,即个人将为自己所做出的决策而负责;
而博弈过程中,必然具有时间所产生的烙印,并伴有情感的累计。
如果你选择理性博弈的视角,那么故事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
如果你选择感性情感的视角,故事还没结束。
『你的 理想(型) 生活,是否真正存在的无限游戏』中“存在”的隐含假设是,你相信自己有一天终将得到,并且敢于付出努力去追寻,如果你既不相信、也不去行动,对于你来讲,它当然不存在。
而行动,必然带来改变,而变化,往往会触动到个体的利益,从而产生不同的反应,所以,在行动前,最好能假设自己能够「接受最坏的状况」
记得小时候,如果状况不太好时,我们都会尝试假设『完球,这次,好像死定了』, 那种“好像死定了”的感觉,其实是在说,“如果出现了坏结果,我不接受、我无法接受”,再往下想,为什么你不接受?哪些后果会让你无法接受,如果细想,或许是:“不能吃好吃的了、不能和伙伴们玩耍了”这类的理由;
而当我们成人以后,这种『无法接受』,可能会是:“丧失资源机会、丧失感情”这两大部分作为最终的结局,但仿佛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年龄的长大,这种“害怕失去”的感觉,比小时候来的更可怕,损失厌恶来的更加强烈,如果量化一下,和人情感相关的损失厌恶,一定来的更强烈,毕竟,更加可感;
通常情况下,在我们尝试做出一个相对重大的决策之前,心中必然早已有了具体的答案,但“迈出这一步”这个动作,往往受到各方面衡量的阻碍,其中最大的阻碍,是对于未知的恐惧,而到了这一步,除却客观条件所能做出的预测,剩下的即是:你的性格底色(乐观与否)、勇气、信心与爱。
在和朋友的对话中,我发现。“看清楚” 反而并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你拥有勇气去面对改变后的未知部分,以及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当未知出现后的生活。
剖析到相对客观的层面,即是,你的方法论和生活工作系统,是否有能力去面对不确定性,你的各种应激机制是否是完备的?你的生活工作导航系统、目标(时间)规划系统、,能否有足够大的力量,当你出现状况的时候,把你拉回你想要的“主航道”
贝佐斯说过:“把精力放在未来十年不变的事情”,于是他缔造了“亚马逊”的商业神话。我想,如果有个类似的小目标,你的信心会更加强烈一些。
哦,对了,贝佐斯在2年前离婚了。
说回正题。
『你的 理想(型) 生活,是否真正存在的无限游戏』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我把它称作“无限游戏”,是因为,从主观层面上来讲,“存在与否”是一个类似「薛定谔的猫」一般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你永远有机会选择打开,但本质上,你是在对未知进行探索,终其一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