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

你以为的高端定制,只是末端的个性化,这一点也不值得推崇

2017-04-24  本文已影响0人  她栀
你以为的高端定制,只是末端的个性化,这一点也不值得推崇
1 .

最近又开始玩知乎,试了一下“我所感兴趣的”功能,勾选了一大摞:运动、摄影、音乐、日本文化、动漫、电影、经济学。

我以为这会很有用,把所感兴趣的内容分门别类,不用再去茫茫话题海中找那么一两个感兴趣的内容,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越到后面越感到不适,每天打开知乎,显示的都是千篇一律的主题。

“来自话题:音乐”

“来自话题:健身和电影”

“来自话题:电影”

“来自话题:摄影”

......

诸如此类。

是,我承认,我对这些话题的感兴趣程度高过于世界杯,高过于葡萄酒,高过于空间技术。

当我看到“疫苗与安全”这样的话题时我连看都不会看一眼,手指上划一掠而过。

是什么让我在看起来选择了更对口的话题时,本该越来越感到舒适的我,却感到不适和不安。

难道不是该像一直所期望的“饭来张口”般的轻松吗。


2 .

当我开始有意地去运动健身时,自然而然开始关注起很多以前从未在意的知识。

也慢慢成了半个行家,更正了原有的认知错误,什么训练有效,什么动作鸡肋,什么又是谣言。

开始不自觉地清楚了GI和GL的区别,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对小腿型的均衡作用,相对于体重体脂率才是王道。

当你的生活中发生了某种改变时,你会不自觉地留意起类似相关事情。

著名的“孕妇效应”——当你身边有人怀孕后,更容易发现周围的孕妇。

在此之前不是“孕妇群体”的一部分,如今已进入了群体,自然就会下意识地去关注。

但问题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对什么事情产生兴趣,从而发生关联。

3 .

吊诡的是,越来越多的应用开始使用这一功能:个性化。

新闻阅读资讯里,你所感兴趣的首先作为推送。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民生新闻,总有一个在首位。

音乐软件里亦是如此,是流行乐还是摇滚乐,是粤语还是英语,细致到只有某类歌手类型。

那么另外的呢,我该去哪里找回来。

我想看,可是已经被筛选出局了;我想听新晋歌手的新歌,歌单里永远只有那么几个旧面孔。

我永远尝不到鲜。

我们原本想要更多的得到,选择之后,我们反而失去了更多的选择。

4 .

人是在不断进步的,但“个性化定制”断绝了人的可能性和发展性,也掠夺了人的自主选择性。

今天我对健身感兴趣,于是我关注了健身,并且试着去做了一天。

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于是准备改战食疗。

这就是人做选择时的不确定性。

任何人的阅读都是有选择性的,这些提供资讯的平台自行决定只把信息的某一部分呈现,剩余部分落后呈现甚至不予呈现,直接限制了获取信息的自由。

“个性化定制”默认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一样,口味一致,只爱西兰花不爱芹菜,偶尔我也会想开开荤,尝试一下不同的可能性。

我想来到的是蔬菜瓜果鸡蛋鱼肉样样齐全的菜市场,不是只供某一特殊群体的“专业定制区”。

5 .

其实只要是稍微认真点生活的人,都在有意无意的汲取知识,扩充对世界的认知。

这种认真所得到的回报,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回头审视自己,精神上都有一次自我更新的进化。

尤其是在认知上,这种进化尤为明显。

以至于我们回看半年前自己曾引以为傲的知识,都在不断认知中逐渐修正或是完全重组,觉得自己半年前是如此的愚蠢,暗自庆幸:还好我今天不再和往日一样。

所以阅读方法里有一条:广泛涉猎。

不把目光局限于同一类型,文学,经济,政治,科技。

不求精通,浅显涉猎一番,对世界观的认知也会更全面,就算聊作谈资,也比别人有更多的话题性。

6 .

我只想自己一步一步找到我喜欢的。

不接受糖衣炮弹的催眠,一步步丧失自主选择的权利。

                    避无畏之举。她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