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和口才,交际记录在笔记思考解释与总结学习的原因

用30秒表达清楚一个问题

2018-06-05  本文已影响685人  简书大学堂


01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给别人讲一件事情,讲了五分钟,别人越听越迷糊,都忍不住问“你到底在讲什么啊?”

而且你会发现,身边的人大量都有这个毛病。你如果细心留意你和朋友的谈话,或者会议中领导的发言,他们往往很难做到表达清晰。

“表达清晰”,本来是一个人应该正常具备的技能,但是多数人就是难以做到。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个直观的原因是, 你可能“把话说得太多了”。

美国表达策略大师米罗·弗兰克提出了一个30秒理论,大致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在30秒内说不清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那么之后就再也说不清楚了。

表达的头30秒是一个窗口期,就像0-18岁是一个人身体长高的窗口期一样,错过了这个黄金时间,就再难挽回。

为什么是30秒,而不是45秒或者1分钟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对其它事物保持专注的时间最多只有30秒。

我试了一下,还真是这样,比如盯着我家阳台上的多肉植物,很专注地看,不超过30秒,就开始走神了。冥想

的时候也会发现自己专注呼吸30秒,就会开始走神。大家也可以亲自试一试。

所以你会发现,多数的广告都是在30秒以下。而在电视新闻里,记者一般都是用30秒钟就搭建起故事框架,让观众知道事情大概,并引起接着往下看的兴趣。

02

麦肯锡公司也提出过与之相类似的“30秒电梯理论”,他们要求每一个业务人员,都必须有在乘坐电梯的30秒内向客户介绍方案的能力。

“30秒电梯理论”,你一定听说过,但可能并不清楚在30秒内你应该做什么。

这正是我今天要分享的表达模型,关于“30秒电梯理论:如何训练表达的基本功。”

我把这个模型形象化为“迪拜塔的电梯之旅”,迪拜塔是世界最高的建筑,高800多米,乘坐他的高速电梯,会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感受。其中包括三个部分:

1、“按下第162层的按钮” ,进入迪拜塔电梯的第一件事,多数人都想按下第162层,也就是最顶层,体验一下世界第一建筑的高度。这里象征表达最重要的技巧,“一定把最重要的放在前面”,即“结论先行”。

2、“相反地站立”,如果电梯里站满了人,而你发现只有一个人背对着电梯站着,那肯定会对他有大大的疑问。

这是第二个重要的方面,让人“产生疑问”。

3、“快速离开电梯”,在压抑的电梯中待了30秒,终于到顶了,你迫不及待地离开想去俯瞰整个迪拜。这是第三个重要的方面,让人“有明确的行动”。

03 “按下第162层的按钮”

进入迪拜塔电梯的第一件事,多数人都想按下第162层,也就是最顶层,体验一下世界第一建筑的高度。这是表达最重要的技巧,“一定把最重要的放在前面”,即“结论先行”。

之前很多人问我,“如果我只学一个提升表达的技能,那会是什么呢”,我也一定会说“一定先说结论”!!!

相信你如果经常看书,对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这最早由前麦肯锡高管巴巴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概念,中文翻译为“结论先行”(Conclusion first)。

我在几乎所有介绍表达的书籍或课程中,都看到过“结论先行”这个概念。

但直到我有一次去蛋糕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表达与倾听”之间的镜像关系,才彻底理解了“结论先行”的重要性。

当时我去取一个生日蛋糕,刚好去得有些早。透过玻璃窗,我看到糕点师正在给我的蛋糕涂抹奶油。

通常情况下,他们都是先做蛋糕→再涂抹奶油→做好蛋糕后再包上一个好看的包装。

而当我朋友拿到蛋糕的时候,她刚好有一个相反的顺序,是先打开包装→然后吃掉奶油→最后再吃底层的蛋糕。

这恰好和我们的表达是一个原理,通常我们的表达是,先根据事件的细节→组合成一些论据→最后得到一个观点,即“细节-论据-观点”。

而倾听者更接受的顺序是,先得到一个观点→然后再听听其中的2-3个论据→然后再听听其中事件细节,即“观点-论据-细节”。

但是多数人的习惯都是糕点师的习惯,一上来就给人家看制作蛋糕的细枝末节,而不是一个完整的蛋糕,别人肯定就很难受了。

举个例子,有一个市场经理向老板申请部门增员,他是这样说:

“李总啊,客户刚才又来电话询问项目进展了,这次的项目时间紧,压力很大,恐怕下个月完不成,要延期啊。小张呢经验最多,但刚刚结婚,下周就要休婚假了,也得十多天。新毕业的小王很努力,但在项目上的经验确实不足。之前和HR的同事沟通了,他们说年底确实也不好招人,但我们确实需要一个人手。”

估计老总都要听晕过去了,这就是因为一上来就说细节,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正确的方式是应该把结论放在最前面:

“李总,我们部门紧急需要招聘市场专员一名。”

说完结论,老总就很清楚了,然后你接着说原因:

“第一,我们这次的设计项目时间紧,压力很大,恐怕下个月完不成。我反复研究,确实还是人手不够。

第二,部门小张经验最多,但恰好结婚休婚假,公司规定至少十五天。

第三,新毕业的小王很努力,但在项目上的经验确实不足,所以确实需要一名人手。”

04 “相反地站立”

如果电梯里站满了人,而你发现只有一个人背对着电梯站着,那肯定会对他有大大的疑问。

这是第二个重要的方面,让人“产生疑问”。这主要是指,我们在快速沟通中,最重的目的就是提出疑问。

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表达,本质上都是为了相互解决问题。只是小孩子更关心事物之间的“为什么”,而成年人的沟通,更注重“你能帮我解决什么问题”。

之前我在做一些开场白的收集和整理中,都发现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有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

比如《经济学人》曾经有一篇介绍理财的文章开头:“今天我来回答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有助于你理财。第一,你如何挣10万美元?第二,你如何投资其中的3万?第三,投资的3万如何变成10万?”

再比如曾经有一则新闻报到,一位老人下水救起了两名溺水儿童。记者赶到现场进行采访时,他满身湿湿漉漉的。他说到:

“我已经65岁了,那又怎么样呢?任何会游泳的人都会去救那两个孩子。

但你知道这样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吗?这会让其他人意识到,即便一个人60多岁,也并不只是每天混吃等死。你还具有生产力。”    

其中那句“你知道这样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吗?”就非常吸引人,大家都迫切想知道一个60多岁的老人,对于救人更重要的理解是什么。

很多时候,疑问句的威力要比陈述句大很多。

比如看到一篇文章的标题,“这家3平米的小店,凭啥一年赚3亿”就比“这家3平米的小店,一年赚3亿”要好很多。

再比如你想给比人介绍“多重职业已经成为全球新趋势了“,倒不如直接发问“难道你现在只有一个技能供你生存吗?”

05 “快速离开电梯”

在压抑的电梯中待了30秒,终于到顶了,你迫不及待地离开想去俯瞰整个迪拜。这是第三个重要的方面,让人有迫不及待的“明确的行动”。

这需要我们在表达之前,就需要想好你此次表达的目的是什么,你需要别人为此付出什么行动。

每个人的沟通都有自己的目的,比如闺蜜之间的倾述,需要对方做到倾听、保持认同;再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是希望更多人受到感染,加入黑人平权运动中。

在30秒电梯的结尾,因为时间很短,就应该避免含糊其辞,明确提出行动。

举个例子,家庭教师协会的一位女士告诉自己的一众朋友:“我希望在学校组织一次反吸烟活动,大家有没有什么想法?”

所有人都说:“非常好,我们会考虑一下的,大家顺便去喝点咖啡、吃点吧。”吃喝过后,就此结束。他们只会交谈一些其他的话题,而女士的建议则没有再次被提到。

同样一个情境,如果换做强调行动的收尾,效果就不一样了:

等一会儿我们去喝点咖啡、吃点蛋糕时,请大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校园中吸烟的学生让我倍感忧虑,所以,我准备在学校组织一次反吸烟活动。因为活动可以防止大家的孩子吸烟,即使已经染上烟瘾,也可借此机会戒烟。

我们常常在电视中看到这样的广告词:“现在就购买”,“今天就到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快快订购”。

这类广告,是从心理暗示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意图,这些广告不会让观众做出具体行动,它们所要求的仅仅是对方的反应。其实很多情况下,要求对方做出具体行动是不可能的,这时候使用心理暗示预期就非常好。 

06 今天收获

今天的收获是,关于如何练习30秒电梯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按下第162层的按钮”,即结论先行,把观点先说给别人听。

2、“相反地站立”,让人“产生疑问”,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比表达本身最重要。

3、“快速离开电梯”,即“提出明确行动”。

07 课后练习

听完今天的表达模型,大家可以分享一下:

你有哪些非常擅长的爱好或事情呢?或者有没有一些特别的经历?或者最近你的工作是什么样子?

你可以尝试用今天所讲的30秒电梯理论,把它写出来。可以留言在评论区。

感谢您的收听,我们明天见。


本课程由简书大学堂出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