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挑起战争的女人

2018-12-29  本文已影响7人  凌枫L

写《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在写之前,特意去网上看了几篇评论,想看看别人和我的看法有什么异同。

不看不知道,原来我和那些想法都不在同一个点上emmm

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写下来,关于这个故事的文章也就看了那么几次,难免有些偏颇,如果有人看到并且发现错误的话,敬请指正。

对于这一篇文章,大多数书评写的都是,郑庄公是个奸诈的坏人。

我按照自己的逻辑捋一下整个故事。

最初,郑国国王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姜氏,后来生了两个小孩儿,一个是郑庄公,一个是共叔段。

姜氏生郑庄公的时候难产了,把姜氏吓到了,所以之后姜氏就不喜欢郑庄公,偏爱共叔段,还给郑武公吹枕头风,想让共叔段当国王。但是这枕头风没吹好,郑武公没答应。

后来郑庄公当了国王,她就去给共叔段要一个叫“制”的地方,那个地方地形险要,郑庄公没答应,还说:“制,严邑也,虢叔死焉”,其实这里就是在给出警告,意思是:之前虢国的国君,不就是仗着地势险要不听命令,最后还不是死在那里了?

但是姜氏没太听懂,或者听懂了也不想管,虢国要不成,就要了京城(此京城非彼京城),共叔段就变成了京城大(tai,四声)叔。

这个京城大叔去了京城之后呢,直接把京城的城墙修过了国都的三分之一(规定下属城邑最高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不然就是“国之害也”)。

这时候谋士祭仲就告诉郑庄公说:“这样不行啊,不合法度,这样下去您会控制不了局面的。”

郑庄公说:“我有什么办法呢,姜氏要这么做。”

祭仲又说:“您就该早点给那个女人安排个去处,不然等他们蔓延壮大,就很难控制了。”

这时候庄公说了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其实这里可以看出,庄公已经瞒着所有人有了计划,不然怎么能这么肯定地说出这句话呢?

郑庄公的谋士公子吕急了,找到郑庄公说:“一个国家可不能有两个国王,您要是让大叔管京城呢,我就去那边守着,要是您不给呢,我就替您除掉他,不然人民会有二心的。”

这位京城大叔这时又叫另外两座城的人都听他的,不要听郑庄公的了,还修城池,聚百姓,招兵买马,和姜氏约好了里应外合,想要彻底打垮郑庄公。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郑庄公对他们的计划一清二楚。

最后这位京城大叔叛变失败,被打到了叫“鄢”的地方,郑庄公亲自到“鄢”,把他赶出了郑国。

郑庄公把她老妈放到了叫“颍”的地方,还发誓说:“此生不到黄泉,再不相见!”

但是后来,郑庄公又后悔了。

这时颍考叔(一个管理疆界的官)给了他一个台阶下,说:“如果挖一条隧道,你们两人在隧道里相见,这样不也算是黄泉相见吗?”

郑庄公照做了。

最后,两个阴谋头子隧道相见,“和好如初”。

看起来好戏剧呀,书中一句“遂为母子如初”结局,可是这“如初”,当初姜氏不就是不喜欢郑庄公的吗?

我起的标题是“那个挑起战争的女人”:姜氏。

难道是那个时代的人们都过于封建迷信,所以觉得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让自己难产,以后就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厄运?

不管怎么样,我其实不太懂这个人。如果从书中来说,同样是自己的儿子,她因为想要一个儿子为王,而不惜舍弃另一个儿子的一切。可她明明可以拥有更好的选择。

另外想插一句,我觉得郑武公的选择是对的——那个把王位传给郑庄公的选择。

全文来看的话,共叔段完全就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喜欢权数喜欢到发狂,还一点不掩饰,问题是自己又傻傻地把什么都摆到明面上。这王位要是传给共叔段,怕是保国家都困难。

其实全部斗争的起源,就是姜氏对郑庄公的厌恶,之后发展成对共叔段的纵容,发展成想要夺权、发起叛变。

设想另一种可能,如果姜氏没有因为难产而厌恶郑庄公,也没有撺掇共叔段篡位,那这两人还会这样兄弟相残吗?

郑庄公有错,错在他根本没有想过让自己的兄弟和母亲从梦里醒来,只想让他们露出马脚,然后一击毙命。

他是个挺狠的人,也是个心机很重的人。

他是阴谋的策划者,姜氏是阴谋的发起人。

关于这段历史,有一个感慨:还好不生在古代。你们古代人,惹不起,惹不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