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医设只是“慢郎中”吗?追本穷源,颠覆您的认知观!
从2003年的SARS事件以后,中医应对危急重治疗表现突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关注有余,重视不足,中医急诊在现代医疗环境下仍然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亟待解决。
俗语有云,急惊风遇上慢郎中,现在人们也总是无意中便将这慢郎中与中医联系起来,不仅普通的老百姓,甚至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中医只能是治慢性病和内科疾病,急诊与中医是沾不上边的。然而,纵观中医发展的几千年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医学在急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不仅急救方法多样,其适应症更是遍及临床各科,几乎涵盖了现在急救的全部项目。
历史渊源
相关文献曾记载一则医圣张仲景年少求学时的急救实录。东汉末年,年轻的张仲景随同郡张伯祖学医。一日,送来一位唇焦口燥、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的病人,张伯祖诊断后认定是“热邪伤津,体虚而便结”,需用泻药帮助解除干结的大便。可病人几度虚弱,猛烈泻药肯定受不了,张伯祖考虑半晌未能决断。张仲景见其师束手无策,沉思后提出治疗方法,经张伯祖同意后,他取来一勺黄澄澄的蜂蜜,放进一只铜碗里,一边用竹筷搅拌,一边用灯火煎熬,渐渐地把蜂蜜熬成粘稠的团装,趁热把这团蜂蜜捏成细条,然后轻柔塞进病人的肛门里。过了一会,只听见病人肚子里咕噜作响,几阵轻微的疼痛过后,落下一大堆腥臭燥结的粪便,病情好了一大半。没有几天,由于热邪随着粪便排净,病人完全康复。而张仲景将蜂蜜治便秘用于急救,实际上是后世灌肠法的雏形。
中医史上有记载的实例很多,两千四百年前秦越人扁鹊救治虢国太子尸厥立地而苏;文泊泻死胎应针而殒(用针刺穴位排除死胎效果非常好);三国时代华佗在麻沸散麻醉下开展腹部外科手术等等,这些记载无一不在叙述着中医在急诊方面的独特价值。
遭遇“怠慢”
然而,近代中医的发展却慢慢偏离了急诊,以至于成为人们心目中擅于治疗慢性病的医学。中医怎么急的起来呢?中医怎么会用那些现代先进的诊疗设备?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注重于思辨,但却不注重技术发展,中医在对疾病的认识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医疗技术方面确实是缺乏的。尤其是西医传入中国以后,中医就感觉自己不会急诊了。
对自身医学的认知、信心不足,加上一系列其他因素如现代生存环境、医疗环境的改变,以及古文献的研究、中医的科研工作尤为辛苦等因素,大量中医急诊的方子及技术被遗忘。同时,中医成材时间较长,中医急诊人才的匮乏也使中医急诊逐被世人所淡化。
相比中医人才的紧俏,中医急诊的人才则更加稀缺。现代的中医急诊不仅要求中医师能够掌握先进的西医急救技术,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研究发挥中医的特色。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再加上现代人功利心太强,能够忍受艰辛,踏踏实实去认真梳理古人经验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导致目前夸夸其谈的中医师遍地都是,而真正在临床上有显著效果的却少之又少。
出路何在
我国的急诊科建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医院急诊科建制比西医院晚不了几年,但是,以急诊为长的中医急诊医学,却远不如西医急诊医学风头强劲。
西医的危重症救治发展迅速,但是目前仍有很多空白项,而中医正好可以帮一把手,弥补西医的不足,规范及时的抢救加上中医合理的使用,往往可以在急诊工作中解决很多难题。比如,大量抗生素的使用后,使很多细菌产生耐药性,这个时候中成药的加入,便可解决病人使用抗生素的后顾之忧。
中医的针刺在急诊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于一个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病人来讲,心跳停止可以使用呼吸机、心脏按压的抢救措施,但是当心跳恢复以后的脑复苏问题,目前西医方面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这个时候使用中医的针灸、针刺往往会有不错的效果。此外,在多器官衰竭的保护治疗方面,中医药也发挥出自身的很大优势,中医刮痧也经常针对发烧的病人进行使用,效果显著。
如今,中医急诊这个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了,中医急诊要做的,就是走好自己的路,做出成绩来自然就会受到社会的认可。
作者简介——
郭海英:笔名睿汐,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资深媒体人,现为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健康与公共传播分会秘书长、国医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总编、国医时代创始人。从事医药类行业媒体十余年,发表文章200多万字,推出诸多有影响的作品。
2009年-2015年,创办了国内首本打造中国医学人文卓越传媒的《国医》杂志,并担任总编一职。工作期间,采访国内诸多知名三甲医院院长、国医大师、著名中医专家等,撰写了大量文笔细腻、才思敏锐、又富有穿透力的文章,赢得业界的一致好评,其本人也被业界赋予“中国当代医药界张爱玲”的美誉。已出版书籍《守望——基层医生的生存世界》,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一部关于基层医生的人文纪实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