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的海面下 是更大的生命教育冰山
图片来自网络
死亡教育下是更大的生命教育冰山
“与其追问死亡,不如思考怎样活着。”
作者 Scalett
近日,全国两会召开,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提出,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一方面,顾晋提出“中国的死亡教育仍处于探索初期,基于尊重生命理念开展死亡教育尤为必要”,另一方面,他又提到——肿瘤患者这个特殊群体本人及家属都需要进行死亡教育,使其理解死亡是一种生命的自然过程。优生是一种权利,优死同样是一种权利,倡导安宁疗护即不刻意延长病人的生命,也不加速病人的死亡理念。
死亡教育的提出固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学会接受死亡我们究竟该从何处入手呢?我认为应当从生命教育入手,因为死亡教育不过是生命教育这座冰山最突出的一角。
死亡教育需要正向引导
前面提到,顾晋提出“死亡教育”是基于尊重生命这一理念展开的,也就是说,死亡教育除了教人接受死亡这个自然过程,同时还要教人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以减少社会中数量日渐增长的施暴甚至是自杀的事件。在我看来,要想一箭双雕实现这两个目标,作为正向表达的生命教育远比死亡教育更具力量。接下来,我想先谈一谈关于尊重生命这一观点。
在MBA智库百科中这样解释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上又叫控制心理,它是指行为主体按照特定标准或社会规范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控制时,行为客体产生的反向心理活动。在这里我要提到它所具有的特性之一,即具有强烈的主观体验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一味的强调“死亡”,反而更易激起人们对于体验死亡的好奇心,最终很有可能事与愿违。除此之外,我想提出一个问题——死亡教育或者说是生命教育的缺失,真的是父母的失职吗?这个问题我会在后面给出我的看法,希望大家带着思考继续阅读。
看过生之“不易”,才能负负得正
生之“不易”应包括两方面——诞生和生存
关于诞生
母亲曾说,每一位妈妈和她的孩子都是生死之交,在产房那一方空间,完成生命的相遇。苏童也曾提到他的同学写过一首让他自愧不如的短诗——产房/在/太平间的底下。每一个新生命在降临的时候就是与死亡并肩而来的,所以我们不应该避讳死亡,也不应忘记诞生。
关于生存
星期二的时候我看了一部纪录片——《人间世》,我只看完了一集,看完只有一个感受,想哭。
相传,佛陀开悟前作为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曾四出城门,看遍生老病死四态,大为触动决意出家。我曾疑惑,生为何能够给他造成巨大的触动呢?看完这一集纪录片我懂了,当你看到世界上有人为了活下来忍受一切痛苦的时候,你才会怀疑“死亡是否是一种解脱”,你才会更懂生命之宝贵,这比任何一种死亡教育都透彻。
“妈妈老了怎么办?” “照顾你”
“顶不住了怎么办?” “什么顶不住?” “不知道。”
在纪录片中,安仔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却用一句不知道帮妈妈挡去了事实的残酷。
记得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曾写道:“你和死亡好像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们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
这是马尔克斯笔下的死亡教育,但是往往疾病是最残忍的生命教育,我们无法预料这样的教育究竟是父母给予儿女的,还是孩子给予他们的,生命教育讲师的承担者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其实是整个社会。
我们需要完整的生命教育,而不是用所有的石头堵最大的缺口。生命的教育是什么?生命的教育就是教你如何去看待从生到死这个完整的过程。
医学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的力量是有限的
最后我想谈一谈关于接受医学,接受死亡的问题。
白岩松讲过下图中这样一个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中国人而言,生与死都是一件大事,大事就需要一个准备的过程,无论是心情还是物质。很多时候,医生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弥补我们心中的缺口,就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所写的那样——“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学会不去苛责医生与科学,应当是我们如今在生命教育方面的首要任务。万事不可一步登天,生命教育的道路一定是任重而道远。
写在最后
对生命的思考与讨论永远是无止尽的,也不会是单一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本篇文章只代表个人想法,同时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思考。
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一片叶子落下来》
这是一篇关于生命的童话故事。
“我们都会死吗?”
“任何东西都会死。无论是大是小是强是弱。我们先做完该做的事,我们体验太阳和月亮,经历风和雨。我们学会跳舞,学会欢笑,然后我们就要死了。”
“如果我们反正要掉落、死亡,那为什么还来这里呢?”
“是为了太阳和月亮,是为了大家一起的快乐时光,是为了树荫、老人和小孩子,是为了秋天的色彩,是为了四季,这些还不够吗?”
同时,也希望你们可以给那些孩子带去支持与力量,一个叫杜可萌的小女孩有开通微博哦,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
死亡不再禁忌与恐惧
而是生命的凝视与整理
对于这一切
我们都还是沙滩上捡贝壳的孩子
但是尊重生命
应当永远谨记于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