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安娜·卡列尼娜》10
第二部(三十至三十五章)
这六章全与吉娣有关。她们一家接受了那个医生的建议,一块去德国小温泉疗养。内容梗概为:
三十 谢尔巴茨基一家在国外温泉疗养。俄国来的旅客。华仑加。
三十一 吉娣同华仑加认识
三十二 华仑加在谢尔巴茨基公爵夫人的晚会上。
三十三 吉娣认识华仑加后精神上的变化。
三十四 谢尔巴茨基公爵赴卡尔斯巴德旅行回来。他同施塔尔夫人、华仑加画家彼得罗夫认识。
三十五 父亲回来后吉娣心情转变。谢尔巴茨基一家回到俄国。
早上看完这六章之后,好长时间在掩卷沉思。自己有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如果这部小说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那么每一部都是树干,而每一部里的每一章都是枝叶了。要是没有这些茂密的枝叶填满周围的空间,没有它们摇曳得多姿多彩,这棵大树肯定就没有那么秀丽和伟岸了。
托翁通过吉娣一家去疗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把一个“社会的结晶现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托翁说,在那里,每个社会成员都被安排在一定的位置。谢尔巴茨基公爵、夫人和小姐,根据他们所租用的房子、他们的声望和交往的朋友,很快就在这种结晶过程中被固定在一定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托翁的大量笔墨还是落在了主要人物吉娣身上。吉娣的品性修养爱好得到了更加细腻丰富的展现。
她生性善良,总认为在人们身上可以发现一切最美好的东西,特别是在素不相识的人身上。吉娣猜测着那些人的身份,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是些什么人。在她的想象中,他们都具有极其高尚的品德,她还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加以证实。
在这些人中间,吉娣最感兴趣的是一个俄国姑娘华仑加,并且急切地想同她交朋友。
当看完这几章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回味这一切,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吉娣在华仑加身上看到了不同的自己,她在内心深处希望改变自己。吉娣感到华仑加小姐对男人没有吸引力,她缺乏吉娣身上特别充沛的那种东西,即被抑制的生命火焰和对自己魅力的自觉。而她似乎一直在忙于一项重要的工作,专心致志。而这些正是吉娣现在苦苦追求的东西,就是超脱她所十分厌恶的世俗男女关系的生活情趣和生活价值。
吉娣已视自己厌恶的男女关系为恬不知耻地陈列着等待买主的商品。这显然是失恋之后的过激反映在作祟。但她急于从华仑加的交往中获得解脱和愉悦,显然对自己有好处,甚至于起到了比任何药物都管用的效果。
当她了解到了华仑加的身世以及她相似的失恋经历,听到华仑加那句:“哎,要是大家都像您这样感情脆弱,那还得了!这种事没有一个姑娘没有经历过。何况这一切又都是无关紧要的。”时,吉娣惊奇地凝视着她的脸问,“那什么才是有关紧要的呢?”
虽然华仑加没有直接回答她,吉娣已经从各方面领会到了什么是要紧的事,也就更加敬佩和敬重她。
托翁让吉娣和父母去国外的温泉疗养了一趟,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吉娣的病情好转。虽然还不能像失恋之前那样的快活,那样无忧无虑,但已经变得平静,恢复了健康。要说其中的关键因素,还是遇到了华仑加并受到她实在而巨大的影响。
吉娣在同她告别时希望她去俄国看他们,华仑加说您结婚的时候,我会去的。吉娣说我永远不结婚,但随后又改口了。可见失恋的痛苦已经缓解。
许多失恋的甚至离婚的年轻女性都曾发誓不结婚,或者口无遮拦说出天底下的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化,也许会很快改变自己的偏见。
相对于整个动物界,人类大约是最容易见异思迁的了。尽管爱而不得的伤痛有时会伴随终生。
这几章里还想提及的两个重要的内容。一个是托翁安排吉娣学着华仑加的样子,希望自己能够忘我,热爱别人就能心安理得,幸福康宁。主动去帮助彼得罗夫一家,献殷勤却让她发现丈夫喜欢上了吉娣而醋意大发。当华仑加说明其中的缘由时,吉娣既生气又难过。另外一个是,施塔尔夫人不光送给吉娣一本法文《福音书》,而且通过与吉娣的深入交流,把基督教崇高、神秘、美好的思想感情传递给了吉娣。吉娣想做的人,想干得要紧事,她的新思想和新感情便开始有计划地实施。
许多女性在遭受重大的情感坎坷和危机之后,会有两种不同的选择。有的人从此一蹶不振,要么抑郁,要么走极端;有的人却会在突然醒悟之后精神焕发,变成新的模样,书写新的灿烂篇章。吉娣会是后一种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