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也在读着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两本书确实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我却常常把书中的情景弄混。原因无他,只是因为这两个家庭里的孩子都很优秀,也都叫圆圆。
我不能评价两个孩子哪个更优秀,事实是她们都很优秀。我也不能武断地说钱杨先生没有在教育孩子上花心思,而尹建莉老师一门心思扑在教育上。我只是从内心里觉得,像钱杨先生这样的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不是我们一般人能比的。而尹建莉老师的教育则更倾向于“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这种教育给普通人提供了一种典例,一种参考,或者说,一种教育。
可悲的是,“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父母为什么不愿为孩子花心思?我想在这问题背后有一个很恶劣的现象存在,那就是父母不尊重孩子。“每当成人利益与儿童利益发生冲突时,成人总是选择的主动者,是强势一方;孩子总是选择的被动方,是弱势方,所以做出牺牲和让步的总是孩子。”事实确实如此。作为父母,他们总是会想,他一个孩子懂什么,我还不是为他好?!与其说是为他好,我偏向于认为这只是家长满足自己欲望的一种说辞!归根结底,这种教育方式、这种思想的存在,就是因为缺少尊重。
尊重他人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础,可为什么涉及孩子时事情就变样了呢?或许大人心思总是默认着:我得罪了同事他们会记恨我,可若对孩子发脾气,他还得叫我一声爸爸或妈妈。可是他们没想过这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那么小的一个人儿,他最信任最依赖最尊重的人却时常怒对他、打骂他,这是怎样一种矛盾的心情!“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要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要想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每个人都是从小孩子一步步走过来的,谁也不是一出生就会做家长,可是若是大人们都能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理解他,去尊重他,去包容他,去引导他,那么我想,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不会再那么棘手。
正是因为不尊重,成人和孩子之间才有那么多不平等。多动症如是,暴力作业亦如是。成人总是习惯用“不懂事”来批评孩子,可何为不懂事?不懂事就是孩子的所作所为违逆了家长的心愿。可是他们忘记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思想,会学习,你加诸在他身上的一切他都会照模照样地加诸在别人身上,甚至是他自己。哲学家弗洛姆说,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自身能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他对这种适应的反应是变得软弱和缺乏独创性;人自身能适应压抑的环境,但在这种适应中,人发生了神经病。
可能有人会说,孩子就是不听话,大人说什么都不听。可是这位“有人”,你听过你家孩子说什么了吗?你明白他的诉求吗?你让他听话,无非是把他当做一个机器般给他下出各种各样的指令,成人在接受别人指令时尚且不自在,何况一个有着自尊和自己思想的孩子!“成人在多大程度上接纳一个孩子,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听懂了孩子的‘倾诉’。”
可能有人还会说,那这么说孩子做错了自己也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了?这位“有人”,你当然说得,你是孩子的父母,若你不说,谁还会替你教育你家孩子?可是要怎么说,说什么才是问题的关键。“孩子在发展自己的独立思想时,可能会出现偏激。哪怕是偏激,我们也要首先用肯定的态度来看待,分析孩子的想法,然后客观地引导他去形成一个正确认识,这就是教育的任务。”我想,要想说服一个人,最好首先是认同他,让他以为你跟他是在一个阵营里的同伴,这样再适时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许更容易被人接受。
儿童是天使,他们天生就对真善美有着独特的向往。若是他们成人后变得自私变得贪婪变得懦弱,其实不怪他们,他们本可以不这样,只要家长给他们提供一个正确的家庭环境,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我始终坚信,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成人性格上的所有缺陷,几乎都可以通过儿时的家庭教育得到避免或改善。
愿天下所有孩童都能健康成人,愿天下所有孩童都能被世界温柔地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