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谈社会分层,吾辈何去何从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是写BBC的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研究人员选择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英国孩子,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从7岁开始,每隔七年记录一次,直到他们56岁。
这项研究的结果揭露了一个非常残酷的社会现实:49年后,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这个结果并不出人所料。
一、阶层分化已经非常明显,你会到第几层?
《圣经》第25章第9节:“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上层有钱有势可以玩弄权术,可以操纵规则,中层高节奏超负荷工作,而底层的穷人,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圣经》中有句话归纳为“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所谓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也必将是最冰冷的人间规则,无处不在。可以预见,有钱人会越来越有钱,穷人会越来越穷,甚至没有被剥削的价值。
如今社会迅猛发展,阶层愈加固化,这种阶层关系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一生,身边的人的一生,也会向基因一样传给下一代。之前在书里看到说,成功真的不是一代人的积累。
虽然纪录片描述的是英国,那么中国的现状又何尝不是?上层不玩中国高考,看不起中国的本科,研究生教育,有钱人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外,而且现在出国留学生呈现低龄化,很小就出国读书,读小学,读高中,读本科,甚至是在国外生小孩、定居。
那么中国庞大的中产阶级呢?他们的孩子输不起,所以父母们从娘胎开始胎教,要送到学费高昂的双语国际幼儿园,为了读名校小学不惜砸重金购置学区房,报各种补习班培优班兴趣班,就是为了能顺利通过“高考”的独木桥,读国内名校,或者在送到国外镀个金,最终找到好工作。
绝望的底层人民呢?绝望的放弃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一门手艺或者技术,早点出去打工挣钱。
从“知识改变命运”到“读书无用论”,有多少人的教育梦在各个环节中变得支离破碎?环环相扣,“拼爹”似乎无可厚非。随着“毕业就失业”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很多人逃避就业压力选择考研,似乎这也是一颗救命稻草,所以很多五本六本的学校都开设研究生专业,混一个研究生的文凭,在找工作,这也无可厚非。
所有的人都只有一个目的,向上层流动,摆脱现状,从这一点出发,那未来就是乐观的。
二、绝望的底层人民:放弃教育
一个中科院的社会学博士的研究表明:63.2%的穷苦人认为读书无用,越穷的人越认为不如打工赚钱。读书把孩子读死了,那些读书的孩子只会死读书。诸如“上大学有什么用?还不是找不到工作,还不是和我一起打工呢!”的言论泛滥。
三、中产阶级的过度焦虑:近乎疯狂重视教育
无论是几年前大热的国产剧《虎妈猫爸》里赵薇饰演的“虎妈”,为了让自己女儿茜茜读名校,卖掉自己的郊区大别墅去市中心买二手学区房,还是新闻里看到的上海一名母亲,她为孩子列的学习清单,暑期各种培优补习班费用高达32万元,确实疯狂。中高层人民绝不鼓吹“读书无用论”,读书肯定有用,非常有用啊,孩子。
四、中低层的普通人家没有放弃教育
家境普通,读了大学毕业,但是文凭不硬,最终成了一个低阶层的低级白领。说到底没有放弃教育,读书学习却不会“考试”。往往成了一颗普普通通的螺丝钉,白领的位置,蓝领的工作和薪水,这才是绝大多人的生活写照。或者一不留神,就丢了工作,甚至温饱都成了问题,要么继续啃老,要么就成了边缘化等待救济的人民。
所以,
到底社会问题的源头在哪里?
宏观调控“看不见”的手责任在哪里?
有太多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更是值得相当一批人重视加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