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书单读书

荐读|别说你懂思维导图

2017-09-13  本文已影响114人  仙人掌cactus

书名:《别说你懂思维导图》

作者:赵国庆

本书旨在揭示思维导图的本质并指导读者应用

01.思维导图是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思维工具。他的灵感来源于自己对“做笔记的方式”的持续观察和研究。

他发现大多数人的笔记方式为线性笔记,主要体现为段落式、条列式和大纲式(嗯,我现在就是这样......),而“杰出大脑”们则善用图形、图像、颜色、线条等来丰富他们的笔记。于是他就自己发明了这种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的本质是一种非线性思维工具,与线性笔记相比,它有5大优势:焦点集中、主干发散、层次分明、节点相连,使用颜色、形状、代码等。

笔记:优秀和卓越一定不是天生的、虚无缥缈的,我相信一切都靠积累,而且是用务实有效的方式积累。东尼·博赞发明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有种“复制卓越”的意味,他意识到普通人和“杰出大脑”在记忆知识、处理问题方面存在不小的差异,应该和他们做笔记的方式有关联,于是就去模仿、复制。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图形促进记忆的科学证实是在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也就是说,博赞当时做这件事很大程度上是“相信它有道理,至少它有效果”。其实,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很多原理都是后人总结的,前提是它们已经被证明有效果。所以说,当发现一种有效的方法,不需要先花时间去搞清楚它的原理,而应该先去实践。

02.东尼·博赞将思维导图定义为一种“放射性思维”,只要自由发散打开思路就好了,所以认为思维导图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想用什么顺序就用什么顺序,甚至没有顺序也无所谓。

作者赵国庆是不赞同这种观点的,他说,这就好比开车,如果是在自家院子里练车,也就无需遵守任何交规,可以随意开着玩,但若开上马路还是老老实实遵守交规为好。回到思维导图上,如果思维导图只是画给自己随便看看,自然什么顺序都无所谓;但要拿出来交流,特别是你无法当面解释的场合,还是遵守大家都遵守的‘潜规则’为好。”

思维导图的‘潜规则’就是:从中心开始读图(作图),然后从右上角45度开始顺时针读图(作图),“先父后子”。

笔记:在这里复习了“规则”、“写作是为了更好地交流”这两个概念。因为规则的存在,人们的沟通效率得以提高。如果在创作时遵守了规则,那么在传播中,即使没有创作者本人的当面解释,人们还是可以准确理解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

03.联想和想象是博赞记忆术的核心思想。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不相关的词语连接起来,能够达成快速记忆的功效。

博赞记忆术因其联想的荒诞性而著称,但这无助于对知识本身的意义理解,从而导致其效果通常更多体现在短时记忆上,而在长时记忆保持和信息提取上并不理想。

高质量的信息编码和丰富精准的提取线索是影响记忆质量的两大决定性因素;基于真实意义的深层次认知加工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重要条件。

笔记:对于荒诞性和真实意义的关系,有点像“花拳绣腿”和“真功夫”的关系。不能说“花拳绣腿”没有用,只不过它的作用是短期的,可以吸引眼球,迅速开拓市场,但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而“真功夫”才是保证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不管是企业营销还是个人品牌营销,作为宣传的“花拳绣腿”可以有,但是在练好“真功夫”之前,最好还是默默积累,避免出现“观众你好,观众再见”的尴尬场面。

04.思维导图促进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学习内容的连接,促进了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思维导图将大脑的知识结构可视化,让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已有知识结构与未知知识之间的联系,及时选择和调整思维结构和模式;思维导图促使我们去整理和重构大脑的知识结构,让知识内化到认知结构中去,是相对固定的,而不是游离的。

信息加工在工作记忆中完成,而工作记忆是有容量限制的,通常为7加减2个组块。思维导图将小的组块组装成大的组块,从而在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加大了加工处理的信息量。思维导图降低了大脑的认知负荷,在学习过程中,用思维导图作为外存来弥补大脑有限的内存,它改变了单个记忆组块的容量,在组块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大脑处理信息的容量,也增强了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

卡皮克记忆理论认为“重复提取胜过细化学习”,与普通的文本阅读和理解相比,绘制思维导图包含了更为丰富的提取过程,能够更清晰地帮助人们认识到知识间的“缝隙”,从而有意识地去“填平”这些“缝隙”。

笔记:虽然我不知道“OCR学习法”是不是我最早提出的,但是毫无疑问:开放、连接、重复是经常被前辈们提及的学习步骤,这里再一次进行了验证。

记忆不应该仅仅被认为是一种结果,更应该被视为一个过程。从过程上看,记忆就是在大脑中存储和提取信息,“存储信息”谓之“记”,“提取信息”谓之“忆”。“记”就是把外在刺激通过感觉记忆接收,再通过工作记忆加工编码,然后存储到长时记忆的过程;“忆”是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到工作记忆,然后参与加工的过程。

这张思维导图是由“幕布”自动生成的

说到“填平”那些“缝隙”,我的理解是:以更高的视角审视我们学到的知识,尽我们所能在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知识之间创造联系。人是一种追求“意义”的动物,所以创造联系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本能,我们生来就对那些“缝隙”看不顺眼,总得想办法把它们“填平”。而重复提取,就是检查哪些知识之间还处于互相孤立的状态,之所以说它胜过细化学习,当然是针对“记忆”这个语境,理由就是组成更大的组块,让“外存”中减少零星、孤立的信息。

05.线性思维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如逻辑思维。而非线性思维则是相互连接的,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如发散思维和系统思维。

思考是线性与非线性并存的结构,语言和文字则是线性的,线性的语言和文字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思维的发挥。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线性思维工具,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思维的发散,拓宽思维的广度。

笔记:事实上,语言和文字在布局上也可以做到非线性,在《聪明人都用方格笔记本》中,作者提到了好几种非常规的笔记本以及非线性的笔记方法,总结出笔记本横着用、分成三栏用等方法,辅以图形和箭头,便能起到思维发散与思维连接的作用。形式可以有千百种,学习的本质依旧是进行更多必要、正确、清晰的连接。线性笔记和线性思维的连接方式过于单一,且容易造成内容冗长,加重记忆负担。非线性笔记基于少数几个关键词,促进思维的发散,使得每一组块的内容关联性强,也不会过于冗杂,提高记忆效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