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涯选择困扰,其实只需要梳理影响因素即可!
很多时候,我们陷入到选择困扰里面,觉得很纠结,走不出来。
其实比较多的时候,** 人是被不得不做选择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或者无力感所困扰,而非被选择问题本身所困扰**。
正如叔本华所指出的一样:
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选择困扰,只需要协助当事人澄清一下影响因素,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案例回顾
下午咨询了一个女生,义乌人,在985高校读研究生,要直博,面临专业方向选择问题。
微信上,她的问题是:
钱老师,我是一名医学生,现在要选专业方向,但是我没有特别的想法。
而且我也在纠结以后要不要回家工作。
我便开始协助她澄清问题,我说时间有限,如果只解决一个问题,你会选择哪一个?
她想了想,说要不要回家工作吧?
我继续帮助她澄清,问她,哪些因素会影响你是否回家?
她先说说家里情况,说哥哥在外工作,离家较远,父母年纪大了,需要人陪伴。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她说是工作之后剩下的钱多少。在外面三甲医院工作,可能收入会高一些,但是一个人在外面,要租房各种开销,可能留下来的,未必有在家这边工作的多。
第三点,她提到了享受生活,在外工作,生活压力大些,享受生活可能不如家里的好。
第四点,她提到回家工作,总感觉少了点什么,这么多年,博士读出来,还是回家工作,和别人高中毕业,就在家乡工作,有什么区别吗?读博士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我把她提到的概括了下,回复给她:
- 父母是否有人陪伴
- 结余下来的钱
- 享受生活程度
- 事业心和理想抱负的施展
问她还有没有其他影响因素,比如男朋友啥的,她笑着说还没呢,也没有其他影响因素了。
于是,请她将这四个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她稍微思考了下,进行了自己的排序。
排序结束后,她哈哈大笑,说了一句:
看起来我就是想回家的嘛!
咨询到这里,基本就结束了,她已经清楚,自己心理是要回家的。
而这个问题,也间接回答了她的第一个困惑,是否回家是她选择何种博士专业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她基本的困扰之一。
后面稍微聊了一下专业选择和工作地点,就结束了,整个过程,刚好20分钟。
案例启示
1 、梳理影响因素,就会很有帮助
本案例中,其实咨询师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问很多背景资料和其它问题,只是把她的问题界定一下,然后追问一下,有哪些影响因素,就完了。
答案在来访者自己身上,咨询师没有答案。
答案也在咨询师身上,如果没有咨询师的引导,答案可能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你知道,但是找不着!
而咨询师所做的,只是帮助她梳理了一下影响因素而已。
仅仅是这种简单的梳理,对来访者也很有帮助,可见思维的困扰,对人的影响何其之大。
2、问题包含着答案
要不要回家工作?这个问题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前段时间咨询过一个要不要专升本的案例,写过一篇文章《你所谓的选择困扰,其实只需要肯定和支持而已!》,文章里有一个结论:
这个东西要不要买?某件事情要不要做?某个人要不要见?
这种类型的困扰,看起来是选择问题,实质上可能更多是寻求肯定和支持的!
今天的这个咨询,其实也证实了上文的结论:一般有人问要不要的问题,大部分心底都深藏着一个要,只是需要一种肯定和支持而已。
问题的本身,就包含着答案。
3、赚多少钱固然重要,能留下多少钱更重要
女生梳理问题的时候,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
她分析在外工作和在家工作的时候,她关心的不是工资水平高低,而是结余下来的钱多少。
很多应届毕业生都会有这样的直觉选择,宁可要大城市的5000,不要普通二三线城市的3000,看起来大城市的5000比3000要多2000,可是扣除掉各项成本,结余下来,可能只有1000,而普通城市的3000,可能结余下来有1500。
从金钱的角度看,你赚了多少钱固然重要,能留下多少,可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