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国学•养生国学经典解读生命的智慧 《道德经》 心解

漫谈《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

2019-01-09  本文已影响24人  糊涂姐姐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致虚极,守静笃:指达天人合一境界,此时心灵与无边无际的虚空(道)合为一体,至虚至静。我观察到万物从无至有,又从有归无的过程,生生灭灭,反反复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道生万物,万物归道(即无中生有,有归空),这就是一个生灭的过程。万物归于至清至静的道(无极),叫做静,万物生命来与道,归于道,故曰复命。道无生无灭,永恒存在,谓自在,所以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常:道,无极

老子这段话讲的是知道、行道、得道的过程。

首先知道,《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这意思,先得明白有个道,这叫知常,知常,才能绽放出生命的光芒。不明道,则忙忙碌碌,著于声色货利,甚至为了追逐欲望,胡作非为,终得苦果。所以才说“不知常,妄作,凶”。

明道,则心胸豁达,因为心灵是小无极,大而无外,无所不包,人的心灵这颗牟尼宝珠落于红尘,被气质物质所迷,仿佛太阳的光芒被乌云遮蔽,所以心胸狭小了。此谓“知常容”。

心胸豁达,无私无欲,才能做到无亲无疏,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此谓“容乃公”。只有无私无欲,才会有整体观,全面观,此谓“公乃全”。有整体观,全面观,这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至此,与道同体,永恒。


参考书目:

张玉林先生著《中华民族养生健身心要》

张玉林先生著《漫谈金刚经 心经 坛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