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记

2021-01-30  本文已影响0人  天涯微语

2020年中秋遇上国庆节,各种调休拼整之后有了八天小长假,趁着这难得的休憩时光,我和好友明月、琳琅一起,断断续续漫游了邯郸市区周边四城。

天涯摄影

之一:金风送爽秋草香

在肥乡,我们逛的是“邯郸市东郊森林公园”和“邯郸市郊野公园”。这两个公园一个在309国道北侧,一个在309国道以南,都挨着团结渠。

我和明月对两个公园都不陌生,入夏前曾去过几次。那时的公园是花的天下、花的海洋。粉的、紫的、红的、橙的、黄的、白的,色彩缤纷。月见草、金丝桃、月季、忘忧草是叫得出名子的草花,梨、海棠是认识的树花,沿滨河路一带,南从东刘家寨北到谢店,鲜花簇拥,绿树掩映,流水依依,就是一条七彩大道。

秋天的公园,完全是草的天下。一片片粉黛、狼尾、虎尾等等,是专门种植的绿化点缀,泥胡菜,马齿苋,狗尾草等等,都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特别是东郊森林公园里的“马泡”(一种小野瓜),一棵上面多个分岔,每个分岔上只要有一片叶子,叶柄处肯定结个果儿。我随便找了一棵连根拨起来数了数,上面竟然有75个果,这种象极了微型圆甜瓜的小果子一肚子的瓜籽儿,生的时候绿色、闻起来没什么味道,咬一口奇苦无比,熟透了变成黄色从瓜秧上脱落下来,再闻就有了浓郁的果香,我们找了几个黄色的放在了车上。

秋游时,我们在天台山葛仙湖节点停留时间比较长,葛仙湖有两个小片区,东片与西片看点不同,东片湖水清澈,风吹波荡,岸边绿树成荫,可重点看水;西片区也有湖,可湖面上长满了绿油油的浮萍,水没法看只能看草。西小区小路曲折路,两边种了很多种观赏草,每一种都长得很茂盛,人沿着小路走,草就在脚边,这时候如果稍微选下角度,就能拍出在大草原游玩的大片。葛仙湖南侧路边有一处大院子,树下开满了菊花,我们到院子里转了转才知道,小院子里有大世界,那些隐藏在乡野里的美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单靠想象你无法知道。

离开葛仙湖之回城区的时候,没走309老路,而是走了位于天台山村北的新路,新路不太宽,路平车少,路两边是葱郁的绿化树,路肩外是有花有籽的格桑花,再往外大田里是静静地等待收获的庄稼,到处一片宁静与祥和,这就是我的家乡,我生活着的大肥乡......

天涯摄影

之二:陶土慢描旧时光

我知道彭城属峰峰管辖,但我对它的认识,一直停留的书本上的“磁州窑”三个字上和父辈年轻时用过的粗磁碗里。彭城—张家楼艺术公社旅游线,是闺蜜明月在得知我打算“假期里陪家人出去走走”之后推荐的,她说彭城是个适合陪老人慢游的小镇,可以先到磁洲窑博物馆了解概况,再去磁器街探密寻宝,最后到张家楼艺术公社感受历史。

按预定线路,我和明月一行四人到彭城后直接去了磁州窑博物馆,参观之后才知道,磁州窑始于新石器时代,烧制技术在两晋南北朝期间成熟,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初都有延续,清末因市场需求变化才逐渐没落,有着7500年的发展史。父亲喜欢博物馆里的氛围,他走的很慢,认真地端详看到的每一件展品,把他的感受讲给我听。在陪着他慢慢欣赏和学习过程中,我眼里的“磁州窑”由意识里散乱的粗磁碎片慢慢组合成型,变成了一种文化、一个符号,一部古代北方民窑体系的发展史。

从博物馆出来,带着对磁州窑起源、发展、兴盛、文化传承与兴衰过程的初步了解,我们到磁器街拜访了一位做手工艺陶器的老人。那是一位七十多岁、只剩下一颗门牙的老爷子,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设计、亲手制坯、自己烧制艺术磁器,他开了一家自己的磁器小店,以中小件艺术磁为主的小店里高低错落、让人爱不释手的磁器,全部都由老人亲手制作。听说我们是肥乡的,慕名专门拜访他,老人很高兴,一边带我们挨个参观他的作品,一边重点介绍了几件磁瓶、磁枕的研究、烧制过程和成品特点,他还指着墙上悬挂的脸谱样磁件小考了我们一回。我们在他的小店待了一个多小时,老人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了一个多小时,他讲的既有制陶烧磁的知识,还有为人处事的哲理,中间还穿插着自己编的夸赞峰峰新发展的顺口溜,很专业也很风趣,一点都不会让人觉得枯燥。我们离开小店前,老人帮我们选了一只小小的陶瓶作纪念,把我们送到门口并告诉我们,他曾在肥乡旧店公社下过三年乡、修过东风渠,很愿意和我们聊聊他在肥乡时的旧事,希望我们有机会多到他的小店来。说这话的时候,老人眼睛里都溢着笑意,眼角的皱纹和满脸的褶子里透出来的都是慈祥。

离开彭城,我们去了张家楼艺术公社。与彭城风格不同,张家楼艺术公社原是烧制磁器的“窑区”,在这里,我们见的最多的是一种像缸不是缸、像坛子又没“肚”的长圆型粗陶质物件,当地村民说这叫“笼盔”,是烧制磁器盛装磁胎的外匣,一种用几次以后就必需废弃的“外保护壳”,用“笼盔”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垒成的墙被称为“笼盔墙”是彭城、张家楼一带的传统。在小村深处,我们还见到两座仿建的磁窑,圆柱形腰身半圆形顶,旁边的说明上称这是“馒头窑”,因外形像馒头而得名,它和“笼盔墙”一样,峰峰独有。

张家楼艺术公社是一片村民统一搬迁之后废弃的老村庄开发而成的乡村游景区,房屋走势与两个丘坡间弯弯曲曲的小河谷一致。在经过精心打造的村口民居门外,我们看到了在拱形花架上攀爬的紫藤、长满爬山虎的“绿墙”,看到了一株路边绿化带里很少见到的香芋色滕月季和一棵顶着两个紫色花球的绣球花。我和明月相中了村口处一座改造过的小院,院子里很安静,绿滕架,白围栏,红顶木门白墙的房子,平整的院子里有花有菜有果树,栅栏院墙上还有一扇通向西侧小河的木门。明月说这美丽的小院可能属于一位长发女子,她上次到张家楼时小院里的屋子开着门,曾看到有一位穿裙子的女子坐在屋门口的花架下读书。她的话让我对这像极了梦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模样的小院多了一份遐想,对那着穿裙子、留着长发,坐在屋门口花架下读书的女子更多了一份的好奇,我真想知道,她是不是我想象里那个恬淡宁静,眼波清澈的人。

从彭城、张家楼回来的车上,我和父亲聊到彭城,聊到张家楼,聊到在彭城拜访过的那位老人,父亲突然说了句”咱们忘了从小店里带个磁瓶回来做纪念”,让我也有点后悔没多带几件磁器回来,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去彭城,也不知道再去的时候,会不会见到那位一生执着在磁艺传承里的老人,希望那老先生和他的小店都在......

天涯摄影

之三:两园赏景谈变化

假期第五天,琳琅、明月和我组成的“三人行”小团队,从肥乡出发一路向西,逛了主城区附近的园博园和紫山公园,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在两个园里的“游玩”叫作“浏览”更合适,因为走马观花看过之后,能记住并且复述的景物极少,只能谈谈感想了。

园博园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大,二是新。说它“大”是因为进南门向东沿路走了一万五千多步之后,又累又饿的我们才刚刚逛完了包括邯郸馆在内的两个场馆,据报道它的占地面积4200多亩,仅水面就有900多亩,这么大的园子如果真要慢慢步行逛下来,至少需要一天时间吧?因为晚上散步都要走个两万多步的我们在园里不停地走了两个小时之后,累得一步也不想多走不得不坐了园内的观光车。说它“新”是因为园博园建设践行了“城市修复、生态修补”的新理念。建园以前这片地方是以前铸造厂、钢渣厂、石料厂等小企业拆除后的废弃地,也是邯郸市多年的建筑垃圾堆放地,脏乱差和荒凉可想而知。园博园的设计和建设者们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基础,对堆积多年的建筑垃圾进行了巧妙利用,建成后的园博园内有涧有沟,有坡有坑,地势起伏多变,不同的地势加上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花和树,配以不同风格的场馆建筑,色彩多样,层次感、立体感分明。

在园博园的城市设计展馆里,我认真地看完了馆内展示的设计作品,来自国内外的多支不同团队,用微缩模型描述了他们对邯钢原厂区城市化改造利用的设想。专业的内容我看不懂,但这些设计开阔了我的眼界,引导了我的思考与共鸣,依托现有特点和保留核心内容,对老工业区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式开发,让曾经以之为骄傲的邯郸人在改造后的新城能随时找回“乡愁”,比仅仅留下一个叫做“故乡”的名子更让人心动,在建设中留住乡愁,发展中体现传承,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逛紫山公园,专门为了看那一片如霞似梦的粉黛乱子草。从北门进入公园后,在琳琅的带领下,我们抄近道直奔花田。远远就望到绿林环绕下悬浮在地面上的那片粉色云层,走近了就发现它是由稠密的花枝错落着、交织着,支撑起的毛绒绒的粉色花海。这种草很容易成活,但也很娇弱,被踩踏之后倒下就再也起不来了,人往草丛里一走一站就能产生一个秃斑。我们沿着粉黛草丛旁边的小路走了走,在小路上川流涌动的人海中,看到几波衣着靓丽的美女在拍抖音,几群来回奔跑的孩子在追逐打闹,几名手持水龙带浇花的人在劳作,几个骑车维护秩序的人在巡逻,还有几个大妈手提小喇叭在对着游人不断喊着“文明看花,你比花美,与花比美,你没花美”...... 她们喊一阵笑一阵,笑过了再喊几遍,引得周边经过的游人在笑声中记住了要文明赏花,也记住了这些文明幽默的护花人。

这“一城两园”游的有点仓促,写文之前我通过上网搜索补了一下印象,看到了很多游客拍的园博园灯光秀夜景,也见到了对紫山公园里喊话大妈的新闻报道。与影像里园博园人工湖上,山水邯郸光影流转,由声光电构成的巨幅画卷相比,我更记住了新闻短视频里那几名文明规劝的硬核大妈和我们所遇到的那些主动文明赏花拍照的游客,这些普通邯郸人和紫山公园里如云似霞的粉黛草一样,让人难忘!

天涯摄影

之四——山沟里的小村庄

去大洼村,是琳琅和明月的提议,她们说那个藏在涉县山沟沟里的小村庄夜景美的象童话,村里的石头立交桥是有名的网红打卡地。

我们半下午出发,暮色低垂时分在离村子两三里路外的一座桥边停了车。通向大洼的路不宽,右侧靠近石壁的路边,一条车龙顺路蜿蜒看不到头,里面除了最常见的冀D牌照,有不少是挂豫、晋、京等牌照的外地车,村口的石桥桥头,操着河北、河南、山西等等不同口音的游客排着长队等着过桥。我们随着人流走过石桥又穿过一座石拱门,就完全走进了这个石头城堡,左边有石头铺就的台阶、砌成的房,右边有石头垒成的河岸、搭建的桥,脚下是石头铺出来的路,游客组成的人河从石头路上分流开又聚合在一起,从不同的方向往前方涌动,桥面上、台阶上到处都是人。就在这滚滚的人海里,我们竟然看到路边一头栓在木桩上的驴子,悠闲地甩着尾巴吃着草料,即便有游客靠近它触摸它也只是甩一下脖子再继续埋头大吃,想来是它已经见惯了这热闹的场景。

大洼村的石头房子多半前有高堰,后靠石壁,院搭院,院叠院,房搭房,房赶房,一座接一座,密集且参差错落,看起来奇巧而精致,让人不由得想拍拍拍。见我边走边拍,琳琅提议我离开主路到旁边高高的围堰上找个更合适的选景点,借着昏暗的天光,我们沿左边陡窄的台阶摸索着慢慢向上攀爬,还没到第一个平台,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听到身后传来热烈的欢呼声“啊,来电了!”回头望过去,刚刚还是昏暗暗的街道、石桥、石墙、石房,在层层叠叠暖黄色灯光映照下,轮廓清晰,线条分明,石桥和石墙立面上的花纹象极了闪闪的鱼鳞,原本看起来有点普通的石头立交桥在灯光下,幻化成成圆接圆、圆套圆的两个光环,加上远近高低不同的老房子墙叠檐接,光影错落,避开游人远望,居舍明亮,夜空如黛,那夜色里有静谧,还有那么一丝烟火气息,仿佛夜空里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俯视着你,和你对话,让人不由想站的更高,离它更近。

我们沿着桥左边石阶一直向上,在一处相对合适的高台留恋良久狂拍一通之后,眼看着时间接近了晚上七点,一番商议之后决定返程。下台阶时候才发现,上的时候没觉出特别难走的台阶,既窄又陡,有的台阶上的石头还因为长期磨损有点光滑,相对灵活的明月和琳琅是慢慢走下来的,而笨拙的我只能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爬下来了。

离开大洼村,我们走了一条与进村时不同的桥,那桥是索桥,人走在上面晃啊晃的,加上前面游客在桥上故意摇摆蹦跳,大家走下来都觉得腿有些软、脚有些抖、头有点晕。我就在这种状态下看到了山崖上刻着的村名,脱口而出——“快看那儿,天涯!”明月和琳琅都笑了,在这笑声里,我们记住了大洼,记住了这个有石头、有灵魂的小山村。

后记:

四城行只有短短的几天,整理照片和记录心情我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每次写完一个大段落,我都把文稿发到明月、琳琅和我共建的“三人行”群里征求意见,她们都会提出很好的修改建议,让我的笔下的文字更生动。最后一篇征求意见时,明月说了一句“大洼是个有灵魂的地方”,这句话突然间让我觉得鼻子酸酸的,很感动。想来那些一路同行的温暖,不只在我一个人的记忆中。

期间零零碎碎写了几首顺口溜,名字定为《双节散记》,我也整理了一下附在文后,只为让这些文字更生动、更有温度,因为——我们都是善良的好孩子。

(一)

花叶琨黄摇盛世,硕生彩满映金秋。

家乡巨变交相赞,赏景何需去远游?

(二)

碧水门前绕,林间药菊黄。

径幽不见客,深锁满庭芳。

(三)

彭城故地游磁市,满目油盐酱醋茶。

昔日贾商云聚处,空留荒宅忆繁华。

(四)

为读夜景奔“天涯”,山路九转到“大洼”。

曾因闭塞客罕至,今变网红皆打卡。

数辈久居偏远地,山梁重重峡接峡。

幸有政策铺坦途,绿水青山富万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