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电话回家又是因为缺钱了吗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刚意犹未尽地挂断家里的视频。
室友A便说:“阿西,你昨天才给家里打电话吧?”
我被问得一愣,一想:“没有啊,前天吧。”
A:“是吗,感觉你天天跟家里联系。”
我一笑:“哪有。”
寝室里一下七嘴八舌聊起了这个话题
“你确实是寝室里给家里打电话最勤的人了,我还好,偶尔打,一周一两次吧。”
“我更少了,一个月一两次,感觉没什么可聊的啊。”
“我就别提了,我一打电话回家,我爸就知道我又是缺钱了,草草两句了事,然后就是转账消息了。”
我听着她们聊天,仔细回想,好像是那么回事,我在寝室里确实算是和家里联系比较频繁的了。但并没有那么刻意去控制联系次数,只是在做什么事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我那个远在百里之外的家。
你给家里打电话会是这样的对话吗?
“喂,爸(妈)。”
“嗯,缺钱啦?”
“嗯。”
“待会给你转。”
“好。”
然后便是一阵沉默,再就是挂断的嘟嘟声。
真的是草草几句了事,就连有时候给移动客服打电话还会讲的再见,现在面对生你养你的人却讲不出口。
真的是因为没有话题吗?
其实回想往次打电话回家时,我和父母聊天的内容无非也是一些生活琐事。
“爸爸(妈妈),我明天考科目一噢。”
“……我们寝室清明打算去旅游呢。”
“……弟弟最近成绩怎么样啊。”
“……我最近在减肥,有没有觉得我瘦了。”
“……”
真的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完全不用刻意去找话题。
把他们当做朋友吧,纯唠嗑而已。
也许你会讲他们开口闭口就谈学习啊。
其实他们只是也想和你聊聊天,想找话题拉长那通话时长,可是在他们所处的环境里只有工作和赚钱,能讲的只有学习,却恰好撞上了你的“枪口”。
“哎呀,我知道啦,还有没有事,没事我就挂了。”
你有没有想过,在电话中那沉默的几秒里。
我们心里那个无坚不摧的家里顶梁柱也许像个孩子一样,在脑海里拼命找寻着可以与你聊的话题,拼命找寻着为通话时长续命的能量。
他们嘴上也许不说,心里其实也想了解你的生活,也希望你们会主动与他们分享发生在你身边的事,开心与他们分享,难过向他们诉说。
他们也想知道自己那个养了这么久的娃在一个远离家的地方过得好不好,会不会不习惯。
他们不说
只是因为不善于表达
现在依然存在很多这样的家庭,父母从孩子基本可以独立开始,就没怎么与孩子有过“近距离”接触,只是忙着赚钱。
早上出去时孩子还没醒,晚上回来孩子却已经睡了。
孩子还在家时没觉得有什么,等孩子出远门了,才在某一瞬反应过来,我家孩子怎么不打电话回家呢?
却忘了自己没有在孩子需要他们的时候给他们充足的爱。
我之前一次在跟家里打视频的时候。
有个阿姨正好来我家做客,见此情景。
便叹气道:“我家儿子从离开家起就基本没往家里打过电话,除了要钱。”
妈妈听了,满脸温柔。
“我家闺女啊,有事没事总往家里打,我都嫌烦了。”
可她脸上哪有半点嫌烦的情绪,反倒是那位阿姨,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到的羡慕与无耐。
这位阿姨正是我所讲的上面那种家庭的母亲,平时工作忙,自己辛苦不说,完全没有时间与孩子相处。
但是别怪他们。
尽我们做儿女最大的力,为他们设身处地想想。
在他们幼年时,在那个年代,家里兄弟姐妹多,大多数家庭都存在着温饱问题,早出晚归已是常态,他们的父母能想的也只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饿着冻着,哪顾得上什么爱呢。
而或许你的父母也正是一直以来受到的这种教育,幼年时有过挨饿受冻的经历,在后天也没有受过过多的教育,还没来得及随着时代的进步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也许他们小时候吃苦时
心里曾暗暗发誓
“我以后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吃饱穿暖。”
在那个生理都得不到满足的年代,又有几个人会注意到心理所缺乏的爱。
“儿子(闺女),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妈妈,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是我们对不住你了。”
回到主菜单,按下拨号,拨通那个早已在心里背的滚瓜烂熟的号码吧。
电话那头还是那个熟悉的声音。
“喂,爸(妈)。”
“嗯,又缺钱啦?我待会给你打。”
“不是,我只是……”
“……”
“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