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的沼泽

2023-09-26  本文已影响0人  云间月皎皎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7章《愤怒的表现》

回顾往事也许会有悲哀与不快,虽然受挫感爆棚,但却能够让自己内心保持警醒、接受挑战,可以慢慢地醒觉到某些非常重要的东西。

蛤蟆先生在回忆童年时总结:遇到比自己强大许多倍还无法逃离的父母的强权伤害时,幼小个体没有力量反抗,那就必须学习顺从压迫者,不然可能无法生活下去。

当他终于能在孤独的安静中,不再逃避,正视内心深处曾经刻意忽略的东西时,他明白,为了避免每场必输的争执,只有对强权顺从。一系列的“顺从行为”,抹杀了自我的独立表达,惯性地以“同意”、“取悦父母”,“道歉”,“依赖”等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但问题最终解决了吗?并没有,反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蛤蟆“适应型儿童”的成长经历,就像用铁丝扭曲了的盆景枝桠,从适应到顺从;从同意到主动取悦父母;还没有任何行动就首先向父亲道歉;从偶尔的叛逆被更严厉的镇压,到最终自保式放弃一切独立思考,成为依赖者。依赖原本是幼儿对父母亲人最美好的情感表达,然而却成为适应型儿童无法成长的泥沼。终身都依赖的话,还谈什么美好呢?

“除了顺从我父母的意愿之外,我还总是想要取悦他们。我不确定自己有没有成功过,但我记得很清楚,我想让他们对我满意,为我骄傲。”他又停下思索了一会儿,接着说:“也许这就是我变得爱炫耀的原因。他们对我的所作所为从没有满意过或被打动过,所以我就放任自己用浮夸和愚蠢的行为来博得他们的关注。”

蛤蟆先生的父亲,是位太过严厉的大家长,不是一个耐心细致的好爸爸。有时蛤蟆太渴望得到父亲的爱了,就会犯傻,做一些傻里傻气的举动,但却被毫不容情地推下膝盖,被嫌弃。种种否定让孩子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至于咨询时蛤蟆回忆起这一切,就感觉自己蠢里蠢气地活了大半辈子,不是不悲哀的。

蛤蟆先生的母亲,过度受制于他的父亲,对孩子的保护和心理支持,完全不足以保护孩子;而且在该放手的时刻还不放手,不承认孩子在独立成长,阻碍了孩子走出依赖圈。

孩子的确是因为父母来到世间,但却并不属于父母。父母可以给予他们爱,却不能给予他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父母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能禁锢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天性是向往自由的,是奔向父母无法企及的未来世界的。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在父母双方无意识的影响,让年幼的蛤蟆从内外交困中调整了自己的存在方式,一层一层地把自我包裹起来,避免伤害,无法正常地表达情感。

想到这些的蛤蟆像个极度悲伤的孩子。造成这种悲伤的推手却有可能完全不知道这些因果和情绪变化,而一直为“顺从懂事”、“听话的孩子”等等表象沾沾自喜,觉得是父母成功管理孩子的案例。

蛤蟆先生这种由内而外弥漫的悲伤却深深感染了苍鹭咨询师,他静静坐着,尽力走进蛤蟆的回忆,去体验蛤蟆的悲伤——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这便是所谓的“共情”。蛤蟆也感觉到了,这无声的支持和理解带给他直击灵魂的力量。因为从没有人这么专注地对待他。

如果造成这种孤独和悲伤的父母给予了专注地倾听,而不是武断地、固执地裁判一切对错,焦虑抑郁的孩童是不是会少一些?如果家长能放下身段,像苍鹭咨询师一样平等的、朋友似的共情,尊重孩子表达自己,蛤蟆先生是不是可以避免愚蠢半生?实际上,孩子的愚蠢所映射的,正是父母的愚蠢。

取悦父母、动辄道歉、依赖成性如此种种都是父母在不知不觉间强行抽走孩子的脊梁,而培养出的软脚虾啊。

你时常打断他表达意见,却又嫌弃他不能侃侃而谈;你主宰了他的是非判断,却又叹息他没有主见;你常常压制了他的反抗,却又失望他的软弱。这样的情形令孩子无所适从,左也不对,右也不对,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怪圈。

“我想,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你只要想一想,就会发现这其实非常明显。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或许就是这个意思。”苍鹭又说,“另外,我想在列表里再加一条,“依赖”,如果你同意的话。”

这些行为的影响从儿童一直延续到成年。

蛤蟆先生在咨询师的引导下,终于意识到某些影响,早已在自己童年时就埋下了伏笔。而那些顺从、同意、道歉、取悦、忏悔只是表象,只是权宜之策,其实他是在防御父亲和獾对他的攻击。那些都不是发自蛤蟆先生内心的声音,所以就不可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蛤蟆意识到那时在獾面前的忏悔只是表象,其实他是在防御獾对他的攻击。原本就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所以也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这种逆反,就像光一样,无法彻底封锁,只要有一丝缝隙,就可以投射出去,从远久延续到眼前,一脉相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