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园程序员MySQL

从一个问题出发认识MySQL(一)

2019-04-30  本文已影响18人  Kazuhira

1. 提问

问: MySQL中如何对SQL性能调优?

2. 当我们在谈到SQL性能优化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讨论什么?

2.1 优化的对象——DQL语句

在绝大多的业务场景中,我们对数据的操作是查询。从数据库查找到我们想要的数据,经过服务端程序的二次加工,通过HTTP协议,使用JSON作为格式传递给前端,前端获得数据渲染页面,最终呈现给用户。这一系列的动作都存在可以优化的点,那么在数据库这一端,需要优化的就是select语句了。

2.2 优化的结果——“快”

查询的速度越快越好,这是我们的最终期望,只有更快了,用户体验才会更好,没有人会愿意面对一片空白的屏幕等上个数秒甚至数十秒,尽管在其他情况下我们对时间并没有这么敏感。

2.3 优化的基本思想——找到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找到根源,解决问题。当你的想法越简洁的时候,你才能更好的命中目标。对于复杂的系统,只有一步步简化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时,你才能知道你到底需要做什么。
OK,闲话扯远了。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问题还不够细致。当我们在进一步细化的这个大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会想到:在调优之前,我得知道2件事:
  1. “快”,“慢”的标准是什么?
  2. 在知道标准的情况下,我要如何知道哪些SQL是不满足这个标准的即所谓的“慢查询”

3.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实现一个小目标:找到需要处理的SQL

从此,我们开始踏上了我们解决“SQL性能调优”这个终极问题的第一步:找出我们需要调优的select语句。那么从哪找呢?回到MySQL中来,这时,我们需要用的就是MySQL日志系统中的慢查询日志(slow query log)
MySQL的慢查询日志默认是关闭的,需要将配置文件中的slow_query_log设置为ON开启。慢查询日志还有一个参数long_query_time,单位是。设置了这个参数以后,所有超过该时长的SQL都会被记录,注意是所有SQL语句,而不仅仅是select语句。这样,我们就解决了2.3中的两个小问题:1.快慢的标准由执行时间决定,超过我们设置的执行时间的为慢;2.在慢查询日志中我们能够获取执行时间超过阈值的SQL。关于慢查询日志更为细致的内容,可以参考 MySQL慢查询日志总结

4.解决问题的第二步——SQL性能分析

现在,我们面对着一堆耗时“过长”的SQL(主要是select语句),我们不得不问自己一句:这些select语句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此时,我们需要借助的第二个工具就出现了:EXPLAIN命令。MySQL提供的这个命令可以对select语句的执行计划进行分析,并输出select执行的详细信息,通过在select语句前加上explain就可以使用该命令了。那么,让我们来看看explian命令都输出了些什么信息。

图4.1 执行explain命令
关于MySQL执行计划的每一个字段的含义,可以参考mysql 执行计划explain详解,如果我们想真正看懂执行计划,必须了解MySQL索引

5. 一切问题的源头——索引

官方介绍索引时帮助MySQL高效获取数据的数据结构。索引可以提高数据检索的效率,降低数据库的IO成本,通过索引对数据进行排序,降低数据排序的成本,降低了CPU消耗。但是索引也有自己的问题,首先索引也是会占据磁盘空间的,索引虽然会提高数据的查询效率,但是会降低更新表的效率。在每次对表进行增删改操作的时候,MySQL不仅要保存数据,还要保存和更新索引文件。
怎么理解索引的工作原理呢?可以想象成查字典,要查的字就是我们select语句需要回去的数据,而拼音目录就是索引,我们可以通过查询拼音目快速定位到我们想要的字,这个过程就是使用索引进行查询,如果不用目录,一页页查找当然也是可以找到目标的,这种情况就是全表扫描了。
关于索引,这里对其分类和使用就不再赘述,请自行搜索。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索引的原理以及索引的使用场景。

5.1 索引的原理性分析

MySQL的索引时由存储引擎实现的,不同的存储引擎会使用不同的数据结构来实现索引。MyISAM和InnoDB只支持B-tree,Memory引擎支持Hash和B-tree,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常用InnoDB引擎使用的是B-tree而不是Hash呢?

为什么不是Hash索引?

我们知道Hash索引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可以通过HashCode一次定位到索引,而B-tree每次都需要从根节点开始遍历到叶子节点,这其中磁盘的IO操作是比Hash要多的,所以Hash索引的查询效率确实要比B-tree要快。
但是,话又说回来。数据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处理的查询远不止等值查询一种情况。而Hash索引的劣势正是由于它是使用计算后的Hash值作为过滤条件,导致了他仅仅在处理“=”和in条件下的查询才是准确的,对于范围查询它只能通过比较Hash值的大小,而这种大小关系并不能保证与运算前的大小关系相同。所以它对范围查询无能为力,也因为此,Hash索引无法处理排序以及模糊查询(like)。再有,Hash算法避免不了的问题——Hash冲突。一旦发生大量的Hash冲突以后,大量索引使用同一个Hash值,使得如果要进一步定位数据需要进行遍历,同时也无法从Hash索引中直接完成查询,依然要通过表扫描来定位数据,由此带来的性能损耗使得Hash索引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不一定比B-tree要快。

图5.1 Hash索引

为什么是B-tree?

Hash索引的方案已经被我们抛弃了,但是二叉搜索树这么多,为什么选择多路查找树B-tree呢?我们以红黑树来举例。
红黑树作为一个自平衡二叉树,它的当然是高效的,但是为什么不用呢?因为磁盘IO。一般来说索引本身也是很大的,不可能全部存储在内存里。而当索引作为文件存储在磁盘中后,索引查找过程中就要产生磁盘I/O消耗,索引的组织结构需要尽可能少的IO操作,而磁盘的IO操作又涉及到一个关键词——局部性原理

磁盘本身为了提高效率减少IO操作,并不是严格的按需读取,而是每次都会预读,即使只需要一个字节,磁盘从这个位置开始,顺序向后读取一定长度的数据放入内存。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计算机科学中著名的局部性原理:
1.当一个数据被用到时,其附近的数据也通常会马上被使用。
2.程序运行期间所需要的数据通常比较集中。

由于磁盘预读机制的存在,一次预读的长度一般为页(page)的整倍数(linux中一页大小为4K),数据库将B-tree一个节点的大小设置为一页,这样一次IO就可以将一个节点完全加载,而红黑树这种结构,h明显要深的多。由于逻辑上很近的节点(父子)物理上可能很远,无法利用局部性。

一般来说B-tree的高度在2-4这个高度,如果是一个三层结构的B-tree,支撑的数据可以达到20G,如果是四层机构,则可以达到几十T

B-tree和B+tree的区别

B-tree和B+tree最大的区别在于非叶子节点是否存储了数据的问题
B-tree在叶子节点和飞叶子节点都存储数据,而B+树只在非叶子节点存储数据,在B+tree的非叶子节点上只存储了子节点的指针。这个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上面我们提到过B-tree一个节点的大小是一页(page),节点内的数据是一项一项存放的,如果每一项的数据量减少了(不存数据只存指针),那么每一个节点所能存放的数据项就增多了,从而整个树的高度h就降低了,进一步减少了IO的消耗。然后,由于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叶子节点上,在B+tree树中任何数据的查找都必须走过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完整路径,每个查询的路径长度相同,导致每一个数据的查询效率相当
而且,B+tree为所有叶子节点增加一个链指针,是的我们只需要遍历链表即可遍历所有的数据,而无需从根节点开始遍历每一个叶子节点。并且这个链表还是有序的,十分利于排序和范围查询。

图5.2 B+tree

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

上面说过,索引是由存储引擎实现的,在MySQL中MyISAM和InnoDB两种存储引擎对于B+tree索引的实现也有所区别,分别称为非聚集索引(MyISAM)聚集索引(InnoDB)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