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三千佛——千年不衰的千佛图像
敦煌千佛像是根据《三千佛名经》和《观药王药上经》绘制的以三劫建立的三世三千佛。数量巨大,贯穿整个敦煌石窟,几乎每一窟内都有绘制。三劫即过去庄严劫(梵文Vyu ha-kalpa)、现在贤劫(梵文Bhadra-kalpa)、未来星宿劫(梵文 Naksatra-kalpa),以“劫”(kalpa)为时间计算单位,每劫长达亿万年。劫是以现在之一刹那为中心,及其前、后称为三世。
莫高窟第428窟-影塑千佛-北周北朝时期的千佛图像,开始多绘于洞窟四壁,到北周时,渐由四壁向窟顶四披发展。北朝时的千佛造型特征为千佛结跏趺莲花座,结禅定印,千佛头光、身光、服装的颜色以8身为一组,成组地循环排列,形成斜向的道道色带,表现千佛“佛佛相次,光光相接”的意境。
莫高窟第427窟-贴金小千佛-隋隋代的千佛像大量绘制,较之北朝更为突出,布满洞窟四壁和窟顶,数目庞大。
唐前期由于经变画的发展,逐渐占据洞窟四壁显要位置,千佛像多绘于窟顶四披,遂成定式。唐前期的千佛像,造型更加丰富多样,除继续流行结跏趺坐禅定相的千佛像外,根据其坐姿和印契的不同,出现了三种新的造型千佛。其一为结跏趺坐姿,右手上举,左手抚膝;其二为结跏趺坐姿,双手结说法印;其三为善跏趺坐姿,右手上举,左手抚膝。唐前期多种形姿的千佛像的出现,说明这时千佛的题材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从善跏趺坐姿多表示未来佛身份这一特征来推测,在窟内共绘不同坐姿的千佛像,可视其表现的是三世三千佛。
莫高窟第79窟-托钵千佛-盛唐
唐后期的千佛像,均绘于洞窟窟顶四披上,中唐时的千佛像多承袭前期遗风。晚唐时,随着大型洞窟的开凿,千佛形体增大,印契有禅定印和说法印两种,交替出现。从现有榜题看,表现的千佛则以现在贤劫千佛为主。
莫高窟第409窟-北壁千佛-回鹘五代、宋时期的千佛像,形体较大,多承袭晚唐千佛像的特征,内容则全是现在贤劫千佛。沙州回鹘、西夏时期的大量绘制千佛,在西夏重修和妆銮洞窟时,有的洞窟全是千佛像,这种现象直至西夏结束。蒙古、元时期的洞窟则极少绘千佛。(文章来源: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