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每天写1000字

文学与人生

2016-09-18  本文已影响0人  子房家的小瓦片

     

文学与人生,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这一个千百年来,都在被无数文人雅士,有识之士,哲人圣士反复论证过的并各有各精辟见解的大命题。恐怕今天,又要被翻出来,继续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女子来“折腾”。

那么我眼中的文学与人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请先看看第一个例子——

以前看国产动漫《秦时明月》,只是单纯地喜欢里面各种“天才般”的人物,因为觉得里面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令人着迷的独特气质,甚至觉得连那些罪大恶极的反派都是可爱有趣的。但是那些动漫情节和故事内容却是看过就算完了,从未曾过多地去深究过,尽管,它们让我看得酣畅淋漓,追剧也追得死心塌地。凭着中学接触过的一点点浅薄的历史知识,就以为真正了解了这部动漫的播放初心——无非是想着借影视传媒的翅膀,让中华文化得以远扬高飞。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楚辞》,才发现,我原先所以为的,只不过停留在一个很浅很浅的层面。这种浅显就比如,这一集让人看得欲罢不能,但尔后我却没有细细去咀嚼这个故事背后的深层寓意;再就是我逢人就推荐这部动漫哪里哪里好看,哪里哪里精彩,但当人问起来我却又无法述说清楚这股热情劲是源于中华文化的博大于精深,只能尴尬地说声:“你去看就知道啦”。

在没读过《楚辞》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动漫里的人物名字诸如“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等等取之于何处,又有何故事。我只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些名字时,很喜爱,觉得它们很“酷”。至于怎么个“酷”法,我也说不上来。大概是因为这些名字放在今天来看,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神话主义色彩和一派悠远流长的历史沧桑感,无疑它们是奇特的,美丽的。当看过《秦时明月》,再看《楚辞》,读到这些名字,心里立刻就萌生出一种“这些名字我是见过的”的亲切感。原来这世上真的存在宝玉初见黛玉时产生的那种“似曾相识”这回事,只不过与我邂逅的,是一长串远古时候的名字。

再进一步了解,知道了,原来这些名字后都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或展现远古先民内心的喜怒与哀乐,或表现出对天神祭祀的敬畏与虔诚,或抒发对美好爱情的忠贞与不渝……在这里,鬼神的形象都是美的,没有极端的凶残迫害之说,也没有人神共愤的天理难容之事。故事读来,总透着一种深切哀婉的感人力量。

难怪,只是几个名字而已,而我却对此始终念念不忘。因为它们在我眼中,它们已不是单纯文学意义上的故事人物名而已了。当它们被赋予种种人的情感,这些情感又通过动漫,通过书本传递给我,而我能感应到,并由此生发出自己的感慨和喟叹。这已说明,我们之间已经发生了一种关系——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学与人生的微妙关系。

文学与人生

如果要给这种关系下定义,我希望可以这样说:百味人生给予文学以创造力量,文学为浅薄人生注入汩汩清流,无人生则无文学,无文学则不足以谈人生。

让一个既没有在人生上功成名就也没有在文学上大放异彩的小人物来说这话,实在是羞煞我也。然而让我斗胆敢下这定义的,除了上述例子给我带来的勇气 外,还源自于对一部小说的读后感。

暑假的某个夜晚,我辗转反侧深夜不眠,只因刚刚看完卡勒德·叶尼赛的《追风筝的人》。只要一躺下,书中的一幕幕就排山倒海似的席卷而来——阿米尔和哈桑童年时期的欢声笑语,坏家伙阿塞尔阴险丑恶的小人嘴脸,哈桑被强暴时的痛哭绝望,阿米尔背叛哈桑后的压抑自责,长大后哈桑与妻儿辛酸的甜蜜时光,以及那蔚蓝天空漫天飞舞的美丽风筝……画面挥之不去,索性爬起来,想写下点什么。

记得看小说时,我先是笑了,然后哭了,骂了,最后心疼了,反省了。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曾经感动过千千万万个读者,感性的我也不可避免地为此惆怅了好一会儿。拿着纸笔,我试图梳理清这些情绪,为倾泄找一个出口,然而可悲的是我发现我无法准确地去描述那满腔喷薄欲出的激情与震撼。真的挫败极了,当真的要把个人的感受变成文字呈现出来,你竟才发现语言是那样苍白,挣扎也无济于事。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我想这一定受制于我个人低浅的文学素养,狭窄的文学视野,以及不得力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也包含着种种生活环境的差异因素……所有这些,让我即使空有满腔热血也无处喷发。《追风筝的人》用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来记录了阿富汗当时的内外忧患,组成其时代背景的名词是:君主制、苏联入侵、塔利班极端分子、恐怖主义……除了从历史书上记录的零星半点得知,除非特意去关注新闻,特意去查找资料,否则我对阿富汗仍是一无所知。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读过这么一本震撼人心的惊世之作之后,我有万分的激动,却连一个小小的书评都写不出的原因所在。如果没有真正去了解过那个时代的阿富汗难民的悲惨生活,我哪里有资格去评论?如果只是单纯的为抒发情感而抒发,那么我当然也可以写出一大堆华丽的伤感辞藻。但我不要这样,这样写,精神上、观念上或者连最基本的认知上都还依旧如故,什么都没吸收,那读后感还有什么意义?从这一点出发,我才敢说“无人生则无文学”。

而文学对于人生的作用大概就是:当我读完这本书,我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钟爱什么,憎恨什么,对什么又加深了理解,有什么还等着我探寻……由此受到浸润而将那些于我有益的内化,于我无益的摒弃,直到那“于我有益的”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时我也才能说“无文学则不足以谈人生”。

悠悠的岁月过去了,未知的生活还在继续。关于文学与人生的这个世界大命题还将继续被追问,被探讨。我的这点小小的看法,也许会迅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也许,幸运的话,也能在漆黑的天空中,散发出一点点闪烁而不灭的星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