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
文/蛮子
01
提起平遥,人们会想起“平遥古城”,会推荐“冠云”牛肉。到了平遥才知道,平遥“三绝”除了前两个,还有平遥漆器。
整个平遥从事漆器业的人士达2000多人,制作漆器的个人作坊就有几十家。山西的十位“大国非遗工匠”里,平遥就占了三位,而且全是漆器工匠。难怪朋友会极力推荐我参观平遥推光漆器文化博物馆。
我平生第一次见识传统漆器的制作工艺,也第一次接触到一个古老的传统职业——工匠。
匠人匠心02
工作室里,一个小伙子席地而坐,在一张木板上用铅笔聚精会神地描绘着山峰轮廓的底图。负责技术开发的韩总告诉我,这是他的徒弟,十三岁跟他学习绘画,至今已经八年了。八年中,他的工作就是每天坐在那里用铅笔描画底图。
匠人匠心每天都做同样的工作,虽然不是千篇一律,但几乎类同,这样单调的重复有什么意义?我心里嘀咕着。
韩总似乎能觉察到我的疑惑,既在介绍又像在解释:可能有的人会认为,每天做重复的事情无法得到进步,但,技术的重复绝不是一种单调的重复。恰恰是在重复中,他们的手变得越来越熟稔,技术越来越精湛,作品也越来越有灵气与生机。
韩总的声音突然高了一度:匠人之道,就是每天重复做一件事。
我不禁暗自感慨:重复一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有太多的无聊和无趣。但对匠人来说,重复却是他一生的命题:反复的造型、利坯、上色、构图、雕刻……
一件事,反反复复做,会有怎样惊人的变化?想起前几天看到朋友圈的一篇文章。讲的是美国女孩一匹马画了16年的故事。为了把马画好,她开始了千万遍的练习。想要精准抓住马的精髓,只有不断尝试。于是 她 经 常 把 一 幅 画画几十遍,找出自己的缺失点,用心记住,下次改进。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所受过的苦终于都变成一生的财富。
每一个优秀工匠的背后,首先都有一份枯燥中的坚持。
03
展览馆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讲解员给游客介绍着推光漆器的历史、工艺、产品和发展。
坐在墙角的一位技师,猫着腰专注地创作着。我轻轻地走到他的身后,屏着呼吸,生怕影响他的工作。板面上是一个鲜活的猫咪头像,他正用细如针尖的毫笔一笔一笔画着猫的毛发。
一群游客围拢过来,小声地评论着、赞叹着,这位技师并没有受到干扰,他不言不语,神情稳重,旁若无人般细细描画着。
匠人匠心我一直很羡慕有一门手艺的人,也很想拥有一门可以与外界交流的手艺,看到这位技师的沉静专注,我想我所羡慕的并非手艺本身,而是羡慕那些能够沉下心来的专注。
提起专注,让我想起今年年初央视播放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片中讲述了故宫一群顶级手工艺人,经年如一日,一辈子修理文物的故事。修复师们对待工作“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引起很多人对做人做事态度的思考。
李宗盛的广告片《致匠心》里曾这样定义匠人: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的。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以前总以为“匠人”是以“技”养身,见过了真正的匠人后才明白他们是以“心”养“技”。匠人之所以为匠,只因他们心安魂定。
他们对未来有信心,对现在才有耐心,所以拥有一颗匠心。
04
在展览馆门口,摆放着一个大屏风,是百猫戏春图。此图总长6.4米,由高1.5米、宽0.8米的8幅画组成。画面上的101只猫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是八十多岁的推光漆器传承人薛生金的杰作,耗时三年,呕心沥血。陪同参观的朋友告诉我,去年漆博会上,有客户出价2000万都没有出售,现在是展览馆的镇馆之宝。
匠人匠心讲解员寥寥数语概括了这幅屏风的珍贵,并没有细致介绍完成作品的具体程序。介绍间,她顺手指了指展馆中一个造型别致、古朴典雅的首饰盒,让我们猜猜做一个小盒子需要多长时间?
听着我们一行五花八门的答案,她笑答:做这个盒子需要一个多月,它有一定的流程,需要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我明白了她的言外之意,一个小小的盒子尚且需要如此的工艺,那完成这个屏风背后的精益求精可想而知。也正是因为这份倾其一生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屏风的制作者才能从万千工匠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国工匠。把小匠人做成了大事业。
同样把小事情做成大事业的还有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他做了五十几年的寿司。从食材,到每一个细节,无不苛求完美。他每天早上亲自去挑选食材,把控所有细节;除了工作以外永远带着手套以保护他制作寿司的双手,甚至睡觉都不曾摘下;为了一个完美的蛋卷,在徒弟失败几百次后才给予认可……与其说他是在做餐饮,不如说是在料理店里修行。
工艺的磨炼如同心性的修炼,都要历经千百种精益求精的艰辛。当它以一个成果的姿态去迎接众人的赞誉时,又有多少人能记得和想到成果幕后的工匠精神?
05
从博物馆出来走在古城的大街上,商业的喧嚣与刚才的宁静形成强烈的反差。
在这浮躁的时代,坚持、专注、精益求精,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到极致,这才是匠人,才是工匠精神。
在这个热闹的世界里,只有心有所定,专注做事,才能成为最终达到理想的少数人。
匠人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