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拾遗几封家书,收藏思念。日更达人联盟

给豆子的信(2)

2021-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风糖_
01

嗨,亲爱的豆子,晚自习结束没有?在干吗呢?你那的天气怎么样,心情如何。

我这里又下雨了。

早晨,拉开窗帘,潮湿的风夹杂着沁凉的雨丝扑面而来,在阳台张望,地面上明晃晃的水洼中荡漾着树木的倩影,想起一句话,“庭下积水空明。”

不远处的街上盛开着五颜六色伞花,很快,我将是其中一朵。

雨一直下,密密匝匝是常态,淅淅沥沥是偶然,踩着地面的小水坑,走进二实验的大门,今儿要在远程教室听一天课。

还记得上次你说通识课老师有讲座,希望你们去捧场,还会给去的同学加分。

哈哈,你也混到了要听讲座的年纪。

不知道你现在是不是也半天半天的上课,这样的大课听起来挺累人的。

碰上一位风趣幽默又知识渊博的专家,听课的人也精神抖擞,收获满满,赚到了。

如若授课的专家地方口音很重,说话语速较快,或声音微弱,又或者内容杂乱冗长,听之没有头绪,那就成了一种折磨,讲的人嗓子疼,听得人耳朵疼。

还有一种专家喜欢互动,冷不丁抛出一个问题,高深莫测地把话筒凑在你面前。你小心翼翼奉上答案,要是跟他想展开的内容相符,会给你一个赞赏的眼神,不符,转头去寻找下一个目标,这样的讲座听着脑壳疼。

02

说说我今天听的这个讲座吧。

《河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原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论坛》,包括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揭牌,聘任专家)、省厅领导致辞,以及首届中原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论坛两位专家学者的讲座,上午下午各一场。

说说我的听课准备:

记录本、水笔、圆柱笔、录音笔、手机。

想找个红颜色的水笔没找着,我的记录老是写的乱,需要用别的颜色笔帮忙标注。录音笔是要完整记录讲座内容,方便后期整理笔记,手机用来拍照、录音或录相。

说说我的听课目标

一篇纸质笔记、课件内容构成的美篇存储、讲座内容电子稿、讲座内容精炼、讲座内容反思、部分能用于课题的摘抄。

其中纸质笔记、美篇存储是当时完成,电子稿由录音笔转文字,内容精炼、反思、摘抄就花时间了,要慢慢整理消化,可能要三四天完成。

当然,这是看讲座质量高低的,差的那些也不会多给眼神。

走出高中以后,你会发现,在学校真好,学习有人陪,不会就能问,不学有人骂。现在呢,遇到问题泡图书馆,网上检索还要甄别好坏,不想干就只能趴那了,要是有高质量的讲座,天啊噜,这是一个送上门的学习提升、拓展边界的机会,赶紧拎着小书包搬着小板凳前排就座吧。

说说我的听课习惯:

如果是学生时代的听课,那当然预习、上课、复习一条龙就结束了。今天这样的讲座不知道专家是谁,也没办法提前预备。

你现在经常预习,要给你点个超赞。

既然是听课,我特别在意“听”和“思”,“记”是它们的辅助。

听,首先听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稍微预测一下授课人要从几个方面来谈。

从每个方面来讲的时候,老师讲的内容哪些是你知道的,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那些举的例子是否恰当,能否被替换?这样的例子你还能联想到哪些?

经过比较类比判断,你会由点到线,聚合成面。

学习是一种心理过程,感受,想象,思考且伴随着情绪的变化。你的认知、情感、意志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锻炼,日益精进,终成大侠。

有点枯燥了,插播一条冷笑话。

我们来听课时有两辆车停在了外面,结果有老师来提醒我们挪车,报了两个车牌号,有一位老师马上行动,另一位说,“哎,我的车也在那放着呀,会不会碍事儿?你也没说我的车呀?”

那个来通知的小伙子真是精明强干,马上把他拍的违停照片给大家,一看照片,这车怎么那么熟悉呢?敢情是她忘了自己的车牌号。

哈哈哈哈哈哈,冷不冷?

03

言归正传。

第一场报告是由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所的李正涛教授所作。

《“十四五”期间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与前沿热点》

嚯,这个题目可不小啊!

且猜一猜。

为什么要关注基本趋势与前沿热点?
怎么样才能关注基本趋势与前沿热点?
究竟有什么样的趋势和前沿热点?

是不是跟你初中政治学习的方法是一样的,所有内容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展开,只是次序稍微不同。

听了有5分钟,我就决定要端正一下自己的态度,再认真一些,再投入一些。

不光学习这位老师的授课内容,也要学习他的授课方法。

撇开内容,想聊他的授课方法。

李教授授课的风格像是在友好交流,虽然不能互动问答,但他有设问引你思考,并留给你足够时间。

他的声音不算响亮,语速偏慢,用语调的抑扬顿挫表达着情感,给人很舒服的一种感觉。

讲座伊始就提醒听众:问问自己,你想从一次讲座或者是会议或者学习中得到什么?也就是要先引起你的重视。

接下来明白告诉你,我会怎么讲?没有PPT,不用拍,也不拿稿子,需要展示的部分会在电脑上Word文档现场敲出关键词句。

这种有点像板书的风格,我很喜欢。

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在讲课过程中,李教授始终关注着自己的受众,从他们的工作需要出发,引导大家关注哪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你虽然不会去讲课,但也很可能有即兴的发言机会,你想让大家听进去什么,得先知道大家的需要在哪,迫切想知道什么。

比如问题一:

师问:十四五时期基础教育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展开?如何去把握改革的核心。

这些我们也不能说不知道,但是知道的也是零零碎碎,边边角角,从来没有系统做过分析。

师答:需关注国家教育方面重要会议、重要政策文件、顶尖期刊、代表人物、年会论坛、立项课题等等,他们往往是风向标。你的课题论文研究方向要向他们靠拢。

说实话,以往对于政策文件我不是很关注,觉得离自己太远。但细想课题或者论文中又需要很确切的文件印证或者是教育理论支撑。

也不是离得很远,还是有必要好好听听。

接下来讲第二个问题:有什么基本趋势与前沿热点?

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

主要讲了九个方面,

1. 教学质量
2. 教研质量
3. 走向未来学校
4. 人工智能
5. 双线融合教学
6. 五育融合
7. 跨界学习
8. 教育评价改革
9. 双减政策

教授把重点放在1.2.5,其中教研质量提升方面,他例举出了自己团队的一个典型教研方法,非常详细又有指导作用。听的人自然认认真真,全情投入。

我们看到,李教授不仅是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翘楚,他的团队也是一个扎根一线课堂的团队,几年来光他自己就听了6700节课。

大家认同他的观点,教育实践的根是教学,课堂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优秀的教师是在课堂上千锤百炼,磨砺出来,上出来,长出来的。

我想教授的讲座风格特色也是他千锤百炼出来的。

04

近三个小时,没有提前做好的PPT,听课的人赞不绝口,无走神,无溜号现象,且都觉得能听这样的大咖讲座是一种荣幸,不虚此行。

我数了数,记了21页的简单笔记。大部分是一些关键词以及心中的疑惑,还有一些是感悟,是为帮助自己捋顺思路和理解记忆内容而记。

笔记简短,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课堂识记和思考。笔记完善就需要到课后进行了。

听了三个小时累吗?

累。

就是坐三个小时也挺累的。

人类跟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有观察事物,分辨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再煽情一些,学习是最甜蜜的辛苦。因悟起心,因悟生情,能从中尝到一丝愉悦,那就更妙了。

看明白了吧,这又是一篇包装精美的劝学篇。

哈哈哈哈哈……

不唠叨了,录音笔里的内容还没转文字呢,去干活了。

最后的最后。

你耀芝阿姨告诉我,梁欣哥哥刚上大学,三人组建的家庭微信群名就叫:今天想欣欣了吗?

……

受他们的启发,我把咱的群改成“我儿子真棒!”

雨停了,看见彩虹,之后的晚霞绚烂迷人,今天也是想豆子的一天!

假的,因为太忙了没来得及。

依旧爱你的妈妈

              2021年9月28日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