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1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旷达人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这句词,不仅描绘了沙湖道中遇雨后的淡然心境,更折射出他一生宠辱不惊、胜败两忘的旷达胸怀。在风雨中吟啸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用他的态度告诉我们:人生路上,无论风雨晴天,只要心中有光,便能坦然前行。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面对仕途的挫折,他并未颓废消沉,反而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在黄州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定风波》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词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透露出他在逆境中依然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苏轼的旷达,不仅体现在他的词作中,更渗透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被贬期间,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积极投身于地方事务,关心百姓疾苦。在黄州,他亲自耕种,体验农耕生活,创作出了著名的“东坡肉”。面对生活的困窘,他以乐观的态度应对,将普通的猪肉烹制成了美味佳肴,让生活充满了乐趣。
苏轼的书法与绘画成就同样卓越。他的书法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他的画作以竹、枯木怪石为主,主张“神似”,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在艺术创作中,他同样展现出了豁达与超然的态度,将个人的情感与哲思融入其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苏轼在政治上的追求从未停止。即使身处逆境,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他反对王安石新法,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在被贬惠州、儋州期间,他依然努力为当地百姓谋福利,深受百姓爱戴。这种无私的精神与执着的态度,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
“试问岭南因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贬谪岭南期间,苏轼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积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他发明了啃羊骨头的吃法,即后来羊蝎子的前身;品尝荔枝,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在海南儋州,他开设私塾,传播中原文化,指导土著民开荒耕种,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轼的一生,是不断面对挫折与困难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旷达的态度对待生活。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他的词作、书法、绘画以及他的为人处世,都充满了智慧和哲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这句话,不仅是他个人心境的写照,更是对后人的一种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雨与坎坷,但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就能在风雨中从容前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