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成长励志想法

真相:我只相信我看到的

2019-05-07  本文已影响22人  周周心理说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你以为你以为的是你以为的吗”,常常被用来批判那些对客观现实视而不见,却一味坚持主观偏见的人。类似的,还有“屁股决定脑袋”,也是由于立场和角度不同,在面对同样的情境,便有了不同的认知和解读。

视角:我们看待世界的立场

有时候我们口中的真相不过是个人“主观选择信息”的集合,比如工作不顺心,有人会觉得自己的能力有待提升;有人会觉得因为愚蠢的领导不识货;也有人会归咎于自己和成功之间差了一个马云爸爸。心理学用个体在信息加工方面的差异来解释这种不同的人在面对同样信息时的不同反应。

从接收信息到做出反应,信息加工(或是思维方式)作为中间环节,直接决定了我们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指导行为。大多数人认为现实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要做到尊重现实,就可以窥探并还原事实真相,然而,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在处理信息时,是不可能做到到永远准确和无偏见的。

内克尔立方体

图中这个神奇的视错觉现象,叫做“内克尔立方体”(由瑞士博物学家内克尔设计而得名),同一个透明立方体,在不同人看来:画有斜线的面有的在最前面,有的在最后面。可见人类在接受信息的初级感官层面,就已然存在着极大个体差异,同样的事物,会被知觉为完全不同的东西,想象一下,当个体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情境时,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将会有多大的不同。

归因:我们解读真相的方式

关于不同视角所造成的差异化解读,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发生过一场世人震惊的“中国留学生枪击导师”事件,而东西方媒体在报道中所呈现出的差异,让人们看到——我们眼中的世界是如此不同。

事件发生在1991年,美国爱荷华大学,中国留学生博士卢刚射杀了自己的导师、同学等数人后自杀。事件震惊世界,西方媒体和中国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但报道的着眼点则大不相同。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将事件的发生更多归于卢刚本人的性格问题:其暴力、好胜、自私、冷漠且偏激的性格造成了最终的悲剧;而中国的媒体则更多分析了卢刚从小的生活环境,家庭出身,独子娇惯、社会压力等成长和生活背景在其中的作用,提醒人们关注教育和社会的缺失之处。

由此可见,在以标榜还原真相的媒体报道中,对于事件都有着如此迥异的解读方式,当个体面对事件时,想要做到全然客观的解读似乎就更不大可能了。对事件追根溯源的解读,其实就是归因,人类有一种“凡事要个说法”的本能,以此来维系我们对世界一贯的理解和认知,让我们活得更有掌控感和安全感。

最常见的归因方式是内归因和外归因,简单说来,内归因就是遇事儿找自己的问题,外归因则认为事情发生是由于外在环境等不可控的缘故,比如考试考砸了,如果你认为是由于自己没有好好听课,复习的时间都在打瞌睡所导致的,便是内归因;但如果你抱怨是这题太难了,考试时间给的也不够,便是外归因了。

有趣的是,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时候,往往会很草率的做出“内归因”的解释,比如某个明星出轨了,我们第一反应是“本性渣”;某个同学成绩好,我们会说“人家聪明”;某人被拙劣骗术蒙蔽,我们叹其“没长脑子”......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作“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经常低估了情境的力量。当姑娘爱上了土豪时,我们往往认为——图钱和图貌的组合,而没有看到土豪也是一步步靠着勤奋积累的财富,而姑娘也是在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过程中,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被爱的人。

简单粗暴的解读,的确会让所谓的“真相”更符合我们一贯的心意,但在单维和速效的因果判断中,我们往往错失了更多的可能性,俗语讲“千人千面”,事情亦如此,一个事物往往有着不同的侧面,就像是“内克尔立方体”,换个角度,又能看到另一番情景,而多一些角度,则会让我们离这个世界的真相更近一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