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味道
晨练结束,穿过公园,走到小转盘十字路口,突然闻到一股久违而又熟悉的香味。“哇,毛香粑!”我当即买下两个刚烤熟的黄澄澄香喷喷的毛香粑,递了一个给老杨,津津有味地边走边吃。
清明前后,小城大街小巷都有卖毛香粑的,蒸的、烤的、炸的,四处飘香。
记忆中的毛香粑大如鸡蛋,除了绿色的毛香和纯白的面粉外,馅料也丰富多彩:有酥麻拌白糖的、有纯白糖的、有咸菜萝卜的、有肉馅的。刚烤熟的毛香粑,咬上一口,外焦脆内软糯,唇齿留香。只是不论烤的蒸的或是炸的毛香粑,都要趁热吃,凉了就冰硬难嚼没有那股特有的毛香味。 传统的毛香粑制作,还要讲究“鲫鱼背、罗汉肚、锁花边”,光看着就是一种享受。虽然如今毛香粑的样式、馅料不断创新,我最迷恋的还是伴随我成长的素毛香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的家乡黔西北大山里有一种野蒿,很香,人们叫它“毛香”。早春二月,春寒刚刚退去,一朵一朵的毛香,便从野地里伸出头,逢上几个艳阳天,它们便挤眉弄眼地争相生长。清明前后一直是毛香的繁盛期,乡间的地埂边,田埂上,麦沟里,菜花脚,甚至是稻田中、草垛旁,到处都能看到。嫩绿的茎秆上长着绒绒的小白毛,顶端上开细碎的小黄花,像缀着花纹的绿绸一样。
提上竹篮采摘新长出来的毛香嫩芽。用手从一朵毛香花的中间掐断,只要上部最嫩的一截,走了几块地,一会儿便能装满小竹篮了。回到家,将新采摘来的一篮子毛香,用水淘净,过一遍滚烫的开水,再放到凉水里,双手用力挤去水分,再踏散、剁细,和糯米面拌匀揉成面团,然后掐下大小适当的小面团,捏薄,包馅儿,上蒸笼大火蒸上半个小时即可。也可将搓、捏成圆圆扁扁的毛香粑,在烙锅里打上一层薄薄的菜油,把毛香粑放进烙锅里摆好,用另一口锅倒扣着,等到热气刚冒出来,满屋就开始飘香了。刚做好的毛香粑,伴着热气,柔软又有韧性,香味妙不可言。
考上师范后,我就离开了家乡。又过了二十几年,再回来时,毛香粑仍是我的偏爱。看到毛香粑,我就会想起家乡的田埂,那遍地的鹅黄,和带点涩味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