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孩子青春期叛逆家长该如何对待(二十七)孩子在学校受到批评,家
相信我们很多的妈妈都遇到过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把我们请到学校和我们沟通谈话。
当然像家长会或者是我们孩子们在校外的兴趣班,辅导班上的老师等等,都会给孩子反馈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当然了,一般是有了问题才会反馈的!
妈妈们会不会说接到老师的电话,或者开完家长会都会觉得很紧张很懊恼?我觉得一般会有个三部曲。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74092/1698e4d0a7c141fc.jpg)
第一个是一接到老师的电话就开始紧张。
第二个就开始跟老师道歉,说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回去,我一定要好好的管他,好好地训他。
第三部曲,就是开始回家把孩子们狠狠地批评一顿。
孩子在遇到了被老师批评,特别是开完家长会以后,他们也有个三部曲,孩子们的三部曲是什么?
先是紧张害怕,焦虑的不得了,回家可怎么办哪,有的孩子甚至都不想回家了。
第二就开始挨批评,被批评的时候,一般就是一开始不说话,然后实在受不了了就开始辩解,争辩就说我不是故意的个了,各种家长就会说,老师说了怎么样,人家其他孩子怎么样。
第三部曲,就开始了亲子大战。这个时候就开始争吵了,逐渐的升级,甚至肢体的冲突都有了,开始打孩子了!
在我们妈心理成长学院的几百个妈妈们在里面说的时候,很多孩子最终就是逃学不去上学的导火索好像都是这种情况,因为孩子在学校受了批评回来以后,我批评孩子,孩子就不干了,然后就不去上学了,也不理我了。这种情况该怎么解决,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以后,我们家长们该怎么办?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问妈妈们,假如你做错了事情,比如说在单位,你由于工作失误给单位造成了一些损失,被领导批评了,甚至受到了处罚,你这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沮丧。挫败,觉得没面子,或者觉得领导冤枉自己拉自己不是故意的,还会有很多的愤怒,甚至想不干了,老娘不干了,不伺候你了。回到家的话,如果说这个时候跟老公或者说如果是爸爸回去跟媳妇一说的话,如果她不婚,青青红皂白的把你埋怨一顿,说你为什么这么笨?你为什么不听人家领导的话?你看看你,各种对你指责一通,你地感受这时候是什么呢?会不会觉得委屈,会不会就吵一顿呢?心情就更加不好了,甚至都不想去上班了。觉得老公不信任我,她不理解我,不信任我,我本来就已经一肚子气了,我已经这么难受了,回来以后你不安慰我,你还把我批评一顿,而且我说我不是故意的,你还不相信。
你不信任我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想想,孩子和我们是一样的,孩子的感受也是一样的,当我们批评孩子的时候,他就会觉得妈妈不理解我,妈妈不信任我。
妈妈和老师一样,他们是一伙的,我是孤立的,没有人帮助我,我是绝望的。我不要去上学了,我不要理妈妈了。可是妈妈们为什么一听到孩子被老师批评以后会有这样的三部曲呢?我们就来看一看。
首先我们看看为什么我们一接到老师的电话,或者一接到老师的微信就会紧张,我在看到一个就是一个朋友他的一个感受,他说他也是在一个现在不是我们家长们都有家长群吗?好像每个班是不是都建了这样一个家长群?
他这是个幼儿园的家长,他说只要谁在家长群里发一句,就是老师只要在家长群里发一个什么说一件什么事儿,然后就会满屏的收到,都在说收到。
他就想起来去年有一个中午的时候,他突然就收到女儿幼儿园老师发来的一条微信,就问他说说源源妈妈你在吗?
然后我这个朋友他就说在,然后可能老师就忙别的去了就没音了。
然后这个圆圆妈妈在等的过程中就特别紧张,然后紧接着双手都出汗了,眼睛一直就盯着手机,心里慌得不行,实在是太紧张了,然后就还喝了一大杯水,也没有心情工作了。
脑子一直就在想,是不是女儿在学校闯祸了,和人家打架了受伤了?是不是人家要请我去谈话了?还联想到各种幼儿园相关的那些新闻什么的。
然后因为太紧张了,就跟老公打电话说老师找我,老公也特别紧张,两个人就越商量越紧张,可是主动给老师打电话又不敢。
后来圆圆妈妈坐在紧张的腿都发抖,然后这个时候嘎婆微信响了,老师来了微信了,说圆圆妈妈,我把这几天请假期间的伙食费退给你,原来是他们预付了整个学期的伙食费,然后孩子请假超过三天就会把伙食费给退给他们!
两个人就觉得特别好笑,就像两个小学生在害怕被老师请家长那一刻,他们觉得其实圆妈妈他们觉得感觉就不像是家长,不像是父母,而是孩子就特别的紧张。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其实这就是因为小的时候,只要我们自己父母自己小的时候,家长接到老师的电话,我们自己就会被家长给修理一顿。当时的那种恐惧,包括屈辱,包括各种各样的感觉,他就被压抑到了潜意识当中,就好像形成了一种类似条件反射死的东西,一接到老师的电话,就当时的那种恐惧,那种害怕紧张的那种感觉就来了,就好像自己做错了事一样。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的感觉?
第二个就是我们好像一接到老师的电话,我们就没有思考了,觉得肯定是孩子犯错了,一点错都没有,肯定是孩子犯错了。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说我们孩子在外面和别人发生冲突,或者说我们在外面和别人发生冲突或者被别人批评的时候,我们会不会都会问问双方的原因,最后才作出判断,究竟是是不是孩子的问题,或者是不是我们单方面的问题。但是好像涉及到老师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只要老师说的话就是是对的。
就是圣旨我们预先已经预设了,在我们心里就是孩子肯定是犯错的孩子,不错,人家老师怎么会说,所以在这个时候就是老师是权威,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文化和思维定势,我们有一些词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还有一个词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两个词就决定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我们父母是不会错的,错的都是孩子,只要父母和孩子发生冲突,那一定是孩子错。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老师也是这样,只要老师和孩子之间出现了冲突,一定是孩子的问题,绝对不可能是老师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文化,我们长期以来我们的思维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定式,这样的一个观念是怎么造成的?其实这是源于我们农耕时代。
农耕时代的时候,我们知道是需要大家在一个家族里面共同去耕种一块土地,这个时候一个家庭它是需要去权威的,所以要求的我们的大家长制度就是这个家长他的说说的话就是绝对的权威。这个我在我们的其他课里面专门讲过一堂课,就是农耕时代对于我们国家父母教育孩子理念的一个影响,我在这就不多讲了,就是说像权威认同我们说无不事的父母,无不是的老师,这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一个下就是流传下来的一个思维的定式。所以当我们听到老师告状的时候,我们的本能的反应就是一定是孩子错了,我们压根就不会去质疑任何事。
第三个,我们为什么会向老师道歉呢?按理说是孩子和老师发生了冲突,这个就是说界限感不清,我们认为孩子是属于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是一体的,孩子是没有主体的,没有自我的主体的,孩子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和孩子是不分的。于是老师批评孩子就是批评我,就是我没了面子。孩子这个问题都是我造成的,所以我要向老师道歉,都是我的错,是我没做好。我们完全代替了孩子。说句不好听的话,其实我们也没有把孩子当人,当成一个有独立独立自主的一个个体的人。
所以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已经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就是错了,而且无可质疑的。当回到家去和孩子谈话的时候,孩子是没有生气的权利的,你凭什么生气,你做错了,你有什么权利生气,你不要给我解释。肯老师说的还能有错吗?所以孩子没有生气的权利,孩子没有解释的权利。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态去和孩子谈话,孩子能服吗?我们只听了老师的一面之词,我们就判断孩子肯定犯错了。第二个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犯错就是故意的,然后我们还认为丢了我的面子,你让我没面子了,所以要把自己这种恼羞成怒的感觉发泄到孩子身上,用这样的一个心态去处理。
孩子当然不服了,冲突也是必然的。怎么办呢?其实原则很简单,把孩子当人,当成和你一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尊重孩子,孩子是有权利生气的,孩子是有解释的权利的。所以在接到老师的电话以后,我们不能着急,我们不能够直接就判断孩子错了,我们更不能发火,不用着急,因为你不是那个孩子。你是一个成年人,你是孩子的监护人,在接到老师的电话的时候,你也可以先打一个问号。你在脑子里要形成这样的一个概念,我的孩子在学校可能和老师发生冲突了,遇到困难了,我要先听一听是什么样的冲突,我的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受到挫折了,遇到困难了,我们要先给孩子做这样的一个定义。
如果以这样的一个心态来去听老师在给我们反映情况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更加客观的去能够冷静下来去判断老师说的这些话。因为我们每个成年人是都有都是能够从老师描述的这些话里面去客观判断的,我们之所以有的时候不客观,是因为刚才我说的我们已经先入为主的定好了,老师说的话就是绝对正确的,我的孩子一定是犯错。如果说我们不没有这样的一个心态,只是说孩子在学校遇到困难了,和老师发生冲突了,我要了解了解,看看老师是怎么说的,然后回家我再去听听孩子怎么说。
我们要以这样的一个心态来处理孩子的受到批评的这件事儿。孩子回家以后应该怎么办?当面对孩子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我们说第一步是安慰孩子。很多家长说他都犯错了,我都火冒三丈了,我还安慰她,我们刚才说了,你要调整一个心态,你的孩子在外面遇到事儿了,你是他的家长,你是他的妈妈,你是他的爸爸。孩子在外面遇到事儿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先应该是安慰孩子,怎么安慰呢?妈妈知道你在学校和老师发生冲突,被老师批评了,你心里一定挺难过的。
妈妈知道你心里难过,妈妈也挺替你难过的,没关系,我也挨过批评,妈妈小的时候也挨过批评,看我原来上学的时候就曾经被老师狠狠的训过,因为考试没考好,或者我上课的时候打了个盹让老师训了一顿,我说的我心里难受,我当时回家也可害怕了,可怕我妈妈训我可怕,你的姥姥训我跟孩子去,这就叫共情。你把你的糗事,当孩子遇到一个比较糟糕的一个状态的时候,你给孩子说一说你曾经和她一样的一个感受和糟糕的状态,这个时候你就共情了,孩子就觉得原来妈妈也这样过,他就会得到很大的安慰。
你还可以接着说,妈妈当时觉得可委屈了,可没面子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你说人气鼓鼓的时候满是委屈的时候,他满脑子都是委屈,满脑子都是愤怒的时候,他可能去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吗?他这个时候就处在我们在课上一直讲的那种系统一的对抗和应激状态,所以说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把委屈把愤怒把情绪先释放出来,他一定是他受到了批评,他和老师发生了冲突,他一定是有很多的情绪的,我们先让孩子把心情平复下来,平复下来之后,它就会从系统一的这样的对抗和应激状态,进入到一个安全的让他觉得安全的系统二的状态。
这个时候我们才和孩子有了对话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