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妮克特视野第二轮第四次课
时间:2016.12.11
地址:昆明 大溪地
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妮克特视野第二轮第四次课上一堂课大家的备忘很精彩,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看到每个人的特点与优势,在解析大家的备忘同时不仅回顾了上一堂课的内容,也学习大家的写文章的方式,自己可以改进。
在回顾的过程中,有一个点给我印象很深刻关于假我与真我,回到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再次咀嚼:
1955年夏季,于日内瓦大会上,温尼科特发表《移情在临床上的多有性》( Clinical varieties of transference)。这篇短文开头先参引真我与假我随之建立早期母婴关系的理论考电他在论文中关击之于真实实感的述,在此值得注意的是,他说,被掩蔽的真我并未涉入对外在冲击( extemal Impingements)的反应,“苦于缺乏经验所造成的贫乏”。似乎,真我被保护着不与外在世界碰撞,结果是造成真我无法发展出真实感,真实感是与反抗性的能动和……向外表露之攻击紧密相连的。
本质上,真我缺乏外在世界的经验。然而,假我之存在是为了屏障真我,以面对外在世界,它“无法体验生命或感觉真实”,因此当假我成长到某个阶段,整个个体会变得贫乏“分析师的行为,以我所谓的情境为代表,若能在适应需求的角度上做得足够好,病人会逐渐感觉分析师的作为能燃起希望,真我最终将能冒险涉入开始体验生活。”
他顺着这条路继续,早期发展的失败会在移情中重现,此时“病人能够以原始的失败为例,为此发脾气。只有当病人达到这一点(之前是很长一段时间分析师近乎完美的需求适应)才可能有现实感之萌芽。
通过一篇网络提供的资料补充解释:
“假我”最早被提出来是温尼科特,也叫“虚假自体”,与之相对应的也就是“真我”,也叫“真实自体”。所有的这些“我”如何形成,形成为什么样子的,都取决于我们最初的养育者。我们这里把养育者统称之为“母亲”。这里又不得不提到“Good enough mother”(足够好的母亲)这个重要概念,这个足够好的母亲不仅可以认识到孩子的需要,了解他的创造性,尊重他的边界,也能根据孩子的需要进行适应和改变。这样的妈妈养育出来的孩子就会成为“真实自体”,也就是所谓的“真我”,即独特的、有自发性、创造性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对自我有更明确的认识,体验到环境的真实性,能够有弹性的适应外在变化。
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够好的母亲”,这些母亲有的可以很好的照顾孩子,但是却不能忍受与孩子的分离;有的可能太过抑郁、情绪化,或过于关注别的事情(不如:工作狂,只顾自己等……),对孩子没有给予及时准确的反映;有的可能特别着急,没有给孩子自己发展的空间,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这里让我们看到母亲的意志强行移植)还有一些跟妈妈无关的原因,比如孩子本身是不被期待出生的,或者是家庭关系非常复杂等,这一系列的原因就会造成孩子成长为“虚假自体”,即“假我”。
“假我”这一现象在中国比较常见,这可能与中国的很多传统理念有很大关系,比如要守“孝道”、“懂事儿”、“听话”等,这些要求会让孩子逐渐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隐藏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别人期望或接受的行为,当这些行为受到赞赏及被接纳的时候,就会得到强化,久而久之,“假我”慢慢形成,而真我逐渐被忽略和遗弃。(摘自《家庭与同伴支持对青少年的影响——“假我”行为研究新进展》)。
在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中,会把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解释为“有条件的爱”,即只有你怎样怎样,我才会爱你。举个很常见的例子,很多父母要求孩子要学习好,如果学习不好的话,就会得到严厉的批评甚至打骂。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的心中可能就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只有我学习成绩好,才能得到父母的爱。那么在长大以后,努力勤奋、业绩突出可能就是这个人获得关注或被接纳的条件,这也就是这个人“假我”的一部分。
回到这一堂课的课堂知识,第一张PPT引出:
@内心的形象决定了你使用客体的品质和水平
@恶的形象形成的破坏导致使用客体时的攻击性与假我的维度(精神分裂症假我是完全崩解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假我是没有完全形成的,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假我是一个疯狂的奥斯卡的迷局,双相情感障碍的假我呢?我们接下来看下面的片子:
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妮克特视野第二轮第四次课引入案例:“ZL”case,躁郁症
跟随着老T 放的ppt一路下来,看她手工制作的毛绒小动物是一种享受,愤怒的小鸟,龙猫,手机挂坠,简单的素描画,曼荼罗的填色,水彩画,都感受到她的心灵手巧,活泼与可爱有一颗年轻的浪漫少女心,她喜欢画简笔画,从简笔画中看到了她的稚嫩与稍显幼稚。
绘画治疗是一种什么样的原理?绘画向我们展现了什么?
@绘画是潜意识的表达
@绘画应用是投射技术
@绘画的语言丰富,内容清晰
通过这个案例老T从专业角角度让我们看到:
二、【攻击性.活力.使用客体的路径与心智发展】
@双亲情感障碍的理解
@抑郁与攻击带来的破坏
@狂躁与幻想背后的活力(躁狂的核心是幻想)
@客体使用的路径:对象化的真实性与ZL要灵魂伴侣中的幻想的深渊
ZL一生所求,是找到一个灵魂伴侣(活在自己的幻想中,现实与幻想的深渊)
@幻想与心智发展中的破坏性
这一堂课主要讲《客体的使用》在温尼科特传中节选:
1990年10月31日,马德琳·戴维斯在一封信中报道了亚当·菲利( Adam phillips)对“一九五二俱乐部”的一篇演说。根据她的说法,他谈到《客体的使用》一文中许多想法之可怖。这些想法使得整个修复的概念都成废物:客体(参见下文)在能够“有用”之前必须被完全摧毁。她认为温尼科特本意非此,并在一篇文章中引用我的话:“如果我们想要声称我们是成人,只要我们活着,无情必须和在乎同时存在。这些事情多么复杂,试着要变聪明真是不容易!”她加上了这句话。她在此讨论的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同时性( simultaneity),并且强调熬过早期阶段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并能产生后续的各阶段。再者,我能从这个觉察推论出,各个时期的同时性并不总是可以从一个时期退行到另一个时期来解释,更可能是日常生活的正常面向。
对客体的破坏是从婴儿期开始的“无情”的结果,它让客体的存活得以被注意到,以致客体会获得一个新的身份:“有用的”。对客体的破坏每日皆存在而且伴随我们体认到客体为完整的,矛盾地被(我们)爱着又被恨着,并且值得我们进行修复的努力。修复,是完整关系的一部分。
三:【使用客体的障碍与退行的评估】
1、主观性客体与幻想的程度191
@客体是作为被使用而被主观化的(T)
在治疗的过程中,咨客的情感越原始,使用客体的模式也会更加的原始,这时的治疗师会被矮化。
@使用客体的品质与客体的品质(T)
@使用客体过程中的攻击性与客体处理攻击性的能力与心智(T)
2、被客观感知的客体与现实矫正能力
@婴儿期客体提供的真实度与安全性成正比,安全性越高真实度越高(你提供的安全性越高,孩子的真实感越高)
@安全与真实形成的自体充分的发展张力
@边界与发展形成的现实矫正能力
四:【作为被使用的客体:我们分析师想要被吃掉207】
@早期母亲是作为一个客体被婴儿吞没掉的(T)
@是最早期的婴儿发动的使用客体的原始冲动(T)
@但,这里同样危险的是母亲没有贡献出她作为被使用客体的心智,相反,她拒绝了这样的被使用并发动了攻击性的抵抗:产后抑郁症与杀婴常常就是这样的机制(T)
@分析师将会清晰的看到来访者那些原始的渴望使用客体的原始渴望,他会在这样的原始渴望中成为要去喂食那些渴望的牺牲者,这个时候,分析师想要被吃掉(T)(很多案例都充分说明了这个重要的点)
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妮克特视野第二轮第四次课在《温尼科特传》作为被使用的客体:我们分析师想要被吃掉207中提到:
分析师想要被吃掉,这样赤裸裸的想法,与温尼克特关于攻击之起源、发展与原欲之关系等争议议题的潜心关注,并行不悖。温尼科特对攻击性起源的思索,单单在冲动性上就可以假设(分析师这方面)心甘情愿等待针对分析师的吞噬般的攻击,这般思索的能力显示了他智性之广度与大胆。他论《攻击与情绪发展之关联》(1950)的文章分成三部分。其中标题为“客体的外在本质”( The external nature of objects)的那部分,曾私下在小聚会中发表时间与他发表论退缩与退行的文章同月份。“病人让我们知道,攻击经验(或多或少是去融合的)感觉很真实,比情欲经验(同样是去融合的)感觉更真实。两者都是真的,但前者带有一种真实的感觉,这是极具价值的。攻击与个经验当中情色的那部分融合,会增进这个经验的真实感受……困惑误解会发生,是因为有时我们使用“攻击”这个词汇时,我们实际指的是自发性。
内在冲动涌出,而当遇到阻力时,会变成攻击。在这种经验中有真实性存在而它很容易终会降临到新生婴儿的情欲经验融合在一起。我在说的是:是这种冲动性,以及从其中发展出来的攻击性,使得婴儿需要一个外在客体,而不只是一个满足需求的客体。”
《攻击的最早期根源》( Very early roots of aggression)这篇论文的第二部分,于1955年1月在某个私下的小型聚会上发表。其中他问道:“究竟攻击来自被挫折激起的愤怒,还是自有其根源?”他继续说:“这是一种方便的说法:原初爱的冲动( primitive love impulse)(本我)具有摧毁的性质虽然摧毁并非婴儿的目标,因为此冲动的感受发生在前情感期。”他的意思是,冲动发生在我们所关注的这个发展——意味着母亲可以被视为一个完整个体——成形之前的阶段。这篇论文中,他明言陈述攻击的起源与性质。这是他说得最明白的一次。他写到,攻击最早期的形式是与运动性( motility)结合在一起的,起于胎儿在子宫中的活动。
因此,建构于动作内部的攻击,同时表现在与情欲(潜能)融合的那部分跟与阻力对抗的那部分—后者亦可谓之“对挫折的反应”。
根据上述两个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引入一片论文《客体使用》节取:
要使用一个客体,主体必须先要发展出使用客体的能力。这是(从快乐原则)向现实原则发生变化的一个部分。
这个能力既不被认为是先天的,也不被认为是个体理所当然就能发展来的。使用客体能力的发展是成熟过程中另外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成长促进环境的例子。
从发生发展顺序上看,你可以说,首先出现的是客体-关联(object-relating),接下来在最后才出现客体-使用。然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也许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遇到最困难的事情,或者是在所有需要修补的早期病理特征中,这一阶段是最令人烦恼、最困难修复的时期。存在于“关联”与“使用”之间的任务是要发展出主体把客体置于主体的全能控制领域之外的能力。也就是,主体把客体作为外部现象来感知,作为自在之物进行真实再认知,而不是把客体仍作为一个投射的存在体。
作为分析师,我们知道有可能被病人使用的是什么,这也意味着我们能够看到治疗的终止和结束,即使治疗可能持续几年。许多病人来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得以解决——他们能够使用客体、他们能够使用我们和能够使用分析,就像他们已经能够使用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兄弟姐妹和他们的家庭一样。然而,也有许多病人需要我们能给予他们使用我们的能力。在满足这类病人需要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知道我在这里讨论的关于在病人的摧毁攻击中我们分析师的幸存。对分析师的无意识摧毁的背景布被建立起来,而且我们在摧毁中存活(幸存)下来,或者另外一种可能是,我们甚至将卷入另一个无止尽的、没完没了的分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