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是怎样炼成的?(二)
3
高手都是实干出来的。我们的老祖宗孔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的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干工作)才是第一位的,做人做好了、工作也干好了,如果还有余力的话再去学点知识之类的东西。我是深以为然!
切记,真正的高手没有一个是仅仅靠读书读出来的,他一定干了许多他所在领域的脏活、累活、困难的活。换句话说,高手都是干出来的!高手最擅长的是用以致学,而非学以致用。具体来说,高手是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而非基于能力提升、知识储备的学习。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古往今来,这首诗不知戳痛了多少仅仅只会读死书的人的心。努力地干活吧,而不仅仅是读那些有用没用的书。想彻悟人生的大道,一本《论语》或一部《道德经》就够你品味一辈子了;想寻找人生的信仰,一部《大学》或《中庸》也够为你指点迷津了。
当我去研究那些高手的成长路径时才发现:他们在成为高手的路上,都遇到过很多一开始令人毫无头绪、让人一筹莫展的问题,但最后他们都想方设法地搞定了,通常这也是其长进最明显的时候。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是什么呢?有大局观、大思路、大智慧,抓住根本,抓大放小。
还是德鲁克说的那句话,“企业不要讨论问题,企业的成功、企业的发展不是靠解决问题,而是靠放大机会,因为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也是解决不完的,我们要学会在有问题的环境中前进,而不是看到问题就想解决。”
人生的成功、发展同样也不是靠解决问题,而是靠放大机会!
十个问题里面,有五个是根本不存在的。是你自己在焦虑、在纠结。剩下五个存在的问题里面,有两个是存在的,但是不需要解决的,存在就存在呗。
比如说人到老年有两到三种慢性病,你能解决吗?不需要解决。
所以只有一个问题是又存在、又需要解决,还巧的是你还真解决得了!
高手面对纷繁复杂的万象,能洞穿其背后的本质,有大局观、大思路、大智慧,思维又清晰,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方法论!
你看我们通常开会是怎么开的?年终总结,三个事业部回来了,张三你这个事业部不错,今年超额完成了30%。李四也不错,也完成了。王儿,怎么没有完成?只完成了30%。我们大家来讨论,讨论一下,王儿的问题怎么办?我们是不是这样开会?
德鲁克说,这样开会,企业就完了!我们应该把最多的时间花在张三这里,他怎么超额完成了30%?我们如果再加大投入,会不会超额完成100%?而那个只完成了30%的部门,就砍掉不要做了。
就是要把我们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机会上面,而不是集中在问题上面。但是,我们一想的时候,就老想自己没有的东西,这就是那个木桶理论惹的祸,很荒谬的。每个人只是一块板,你跟别人围起来才是一个木桶,你要把别人的板都拿过来,一辈子也不行。
如果你一直纠结于一个问题,却没有找到答案,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你过于集中于问题本身,才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对于少数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自己主动去发现“哪里有问题”,分辨“问题是什么”。以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态度,反复探求某一问题的本质,这种“质问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要细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排除对于这些原因的假设。在此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对于“为什么”的问题,以“会不会是这样的原因”给出自己的假设。
而为了使自己的假设成立,下一步就要进行验证。假设就是假设,不能以它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如果实践验证了最初假设的不正确,那么就马上提出新的假设。这样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特征不在于是否能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给出自己的答案,而是能否用上述方式解决问题。
第一步,发现问题、确定问题;第二步,分析原因,提出假设;第三步,进行验证。
你欲成高手,必须做到以下三点:⑴正确地提出问题;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⑶与时俱进,在社会进步的背景下重复前两个步骤。
总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需要通过“质问的能力”来追究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核心都是提问。你要判断一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甚至是他思维水平的高低,首先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他是不是有提问的习惯,然后看提问的水平怎么样。
通过提问,追究到一定程度,我们就会想到一些假设。但是往往会忽略解决问题的第三步要求,验证假设。所以,有两点特别重要:尽量不要只给一个假设,一定不能把假设当结论。
那些高手之所以成为高手,就在于他们能透过种种现象一下子看到本质,这是一种非常牛逼的能力。他们经常讲二句话,一是依靠常识,二是抓住本质。
高手遇到必须解决的问题,不会只是盯着问题看,而可能会去别的地方找钥匙。然而,我们总是把别人归类,也用一些专业化来限制自己。人要不被专业所限制,拥有宽阔的思维。
现在很多人总是用专业来显得自己很牛逼。其实那些为自己的专业化感到自豪的人,思维往往是狭隘的。
爱因斯坦说:“专家不过是一条训练有素的狗”。王垠也说:“专业就是脑残”。
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各科目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
所以文学家,音乐家,心理学家,画家,哲学家,政治家等本质上其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他们研究的都是人性,人心。
而那些伟大的人,如爱因斯坦,托尔斯泰,乔布斯等,则可以把几乎所有的科目都融汇贯通。
那些显得很专业的人绝对不是深刻理解那一科目的人。因为各科目之间都是相通的,如果你真的深刻理解你的专业,你就能很轻松的理解其他的专业。
而当你成为高手后,你已经不喜欢仅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更愿意去解决一些困难的问题。比如,让你一个成为了专家的医生去看普通的感冒,这真的很难唤醒你的热情。
4
高手当然爱学习,他不仅读书,还读人、读社会这本活书,读万事万物。
高手在他的领域内有星辰大海般的知识积累:你会发现你知道的他都知道,当他不知道的时候也知道去哪里找到;成为高手后他仍在持续学习,但他的学习跟新手不同。当看到一个内容后他立马就可以判断:知道哪些可以借鉴和吸收,哪些是胡说八道;而且他知道这些新的内容应该放到他脑袋里的什么地方(这很重要)。
而一谈到学习,多数人就会头痛。因为中国式教育的特点是:照本宣科,晦涩难懂,脱离实际。
我们成人学习问题是:工作压力太大、没有时间学习、学了也看不懂或记不住、看书看不下去等。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个渴望自我提升的职场人。
随着年龄的成熟,我们的观念会发生一种变化,即从知识的未来应用转向立即应用。因此成人学习更多的就是一种问题中心的学习,而不是学科中心的学习。所以,成人学习没有必要过分追求理论的深入、体系的完善、细节的论证,足够解决问题就好。
而我们这些职场人真正的学习需求是:我们并不需要大师,只需要一个老师,这个老师能够教给我们真正的(虽然也许是初级的和简单的)专业知识、管理学、营销学、沟通和心理学等,还要让我们放下对学习的恐惧。
最关键的是:这些知识学了要能用得上。我们只不过是想把书上的、网上的、他人的知识与我们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使这些知识能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从而使我们明确体验到学习的收益,才愿意花费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学习。
简单地说,学以致用,学了就是为了用呗。我们只想把外在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致力于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致力于知识的整理与记忆。
无论多高的学历,当你从学校走到实践中的时候,都有一个重新开始的过程。学校更多是单纯的获取知识,而实践则是将知识与现实的需求和问题结合起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学的知识其实不包括场景的知识,即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知识的知识,你也会发现你还欠缺许多领域的在实践中需要的知识内容。
第一个是要认识到,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只有通过实践才算数。仅仅将内容读到自己大脑里,才是第一层次,只有经过去干活这个过程验证才能真正实现飞跃,成为你自己的。而干活的过程就是你学习、积累情景类知识的根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仅仅靠读书不够的原因:没有一个顶尖高手,是靠读书来的!
第二个当你没有那么多实践的环境时该怎么办,你需要模拟场景去思考和分析。这个模拟可以是你自己想的、设计出来的,更捷径的是去找那些真实的问题,然后分析,并能够分析出这些问题提出来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样训练可以帮助你在面对具体场景的时候已经有备无患。具体的情景在哪里?其实百度知道、知乎上提出来的每个人问题,都可以是你的情景,你在各种聊天、微信群里的讨论许多也是。
第三个是学习的时候要有情景知识这根弦,现在互联网上已经有许多人整理出了不少情景,你可以利用和学习。 但最本质上,还是要去多练习,找机会干活,干复杂困难的活,这里面才有最珍贵的情景知识。
当今时代,个人的成长当然需要读书,但读什么书却是个大问题。因为每个人的年龄层次、职能和岗位、专业不同,所读的书一定是差异化的。
笔者建议,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你最好先在你的专业上有所积累,也就是花费8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你所从事工作领域的专业书籍,有余力再去读那些普遍性的书籍。选书要点如下:
A、要读专业的书籍,问你资深的同事远比问逻辑思维、读书会等靠谱很多;
B、对于刚入门的新手或准备新学一个领域时,找一套相应专业的大学教材或那个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的教材来读更靠谱;
C、当你积累了较多经验时,你欠缺的地方就是你读书的需求,这个时候没有人比你自己更知道该读什么;
D、当你水平越来越高的时候,大部分书已经没有你需要的内容了(书有出版周期),这时你需要的是去网上看最新的文章和论文。
为什么会出现很多人争相参与读书会的状况?可能在于许多人没有自己明确的方向。因为没有方向,但又认为自己应该学习,所以原来是随便乱读,后来发现还有人推荐、还说的特别好,就如溺水时找到了一根救命的绳子,就跟着人家的思路走了。
但说实话,这样的书读再多其实也不会给你带来竞争优势,只不过让你有学习的感觉,让你知道了各行各业的一些常识而已。因为没有在一个领域正向持续的积累,大部分这些内容很难发挥作用。
笔者的建议是:如果实在没有方向,那就围绕你现在做的工作找几本最基础的书去看吧。找那些不太容易读的,读完了不酣畅淋的,慢慢去研究体会,结合你的工作发现自己欠缺的再去看相关的书籍、网上的文章。
这样,一定比你参加的那么多读书会或者读网红们推荐的书效果好很多。
读书学习在本质上讲,是一种很个体的活动。对于成年人而言,在读书上,不拒绝别人的推荐,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定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才是真正读出效果的根本。